听到黄韵芝说出了自己的着作的名称杨度不由得肃然起敬。
想不到夫人竟也知道拙作。”杨度叹息了一声看着杨朔铭夫
妇说道惜今日之中国象贤仇俪这样的人太少了。”
看到杨度脸上的落寞之意杨朔铭也在心底发出了同样的叹息。
他当然不能告诉杨度哪怕是在资讯发达的后世互联网时代放眼
整个中国真正知晓并理解他的救国思想和着作的人也是不多的。
夫人境然读过拙作不知夫人对鄙人之观点有何感想?”杨度
问道。
杨先生的大才我可不敢班门弄斧。”黄韵芝微笑着说道。
如今讲求男女平等夫人既有所见不妨说来听听。”杨度呵
呵一笑说道。
黄韵芝有此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杨朔铭杨朔铭微微一笑给了她
一个鼓励的眼神黄韵芝想了想委婉地说道我读过杨先生的着
作觉得杨先生说的非常有道理但处现今之中国先生之说纵有千般
道理但要实行只怕很难。”
夫人所言果然一针见血实情的确如此。”杨度有此吃惊地
看着黄韵芝点头说道愿闻其详。”
诗经里说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
家还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天子富有四海但不少人都不知道后面
还有一句臣妾亿兆所谓的臣妾其实就是奴虏。”黄韵芝将她
平日里和杨朔铭进行辩论的观点说了出来这此话都表明了一个事
实在中国民众和君主之间无论是政治上人格上还是经济上
都是极端不平等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君尊臣卑君为主民为
奴。也就是说除了君王以外其余的人无论是当朝宰相还是田野
里的农民都是奴婢臣妾所谓的亡国亡天下只是一家一姓的兴亡
对天下百姓来说就象是奴婢换了主人。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
百姓还是苦。”
听到黄韵芝的话杨朔铭想起了自己所在到那个时代仍然没有
脱掉这样换主子”的命运不由得在心里暗暗的叹息起来。
诚如夫人所言五千年封建**流毒贻害至今亦未能消除。”
杨度看了看坐在黄韵芝身旁的杨朔铭笑道看样子夫人对臣妾
这两个字极是痛恨啊”
我中华之所以积贫积弱难以振作与此二字不无干系。”黄韵
芝偷眼看了看杨朔铭说道中国自三代以来君民对待之道与
西国绝无类似君为主人四海之内皆为臣妾绝无平等之意其治民
犹如治盗民恶其上而反是以革命军兴民国乃成。论民国之义
民主之国也。以民主之国论君宪政治以自由之身重为臣妾或能无
其实而有其名亦是不进反退也。”
听了黄韵芝的话杨度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言之有理但民
主共和真的救得了中国么?”
黄韵芝看到杨度若有所思的低下了头拳头不由自主的握了一握
她想了想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杨度很快觉察出了自己的失态他抬起头来迎上了杨朔铭夫妇的
目光脸色又恢复到了常态。
暂子所言正是我和她常常争辩的一个方面。”杨朔铭看着杨
度微笑着说道不瞒暂子暂子所着之君宪救国论与我心亦有戚
戚焉。”
朝瀚之也是赞成君宪政涛的?”杨度的神情再次变得专注起
来。
记得暂子在书中曾言共和政治必须多数人民有普通之常
德常识于是以人民为主体而所谓大总统行政官者乃人民所付托以
治公共事业之机关耳。此言极当。”杨朔铭说道自西方之自由
民权理论传入中国历史上之君主**理论为人所深恶痛绝而在此专
制政治长期高压下所形成之社会政治心理却完全忽略如我中国民众一
直所固有之父母官爱民如子民之父母思想而此等思想所
害更甚而人不自知。所谓民之父母者究其大义乃视其民如愚
顽之童稚视已为制民之父母其本质乃使尊卑势成使民自觉居于卑
下之地位无一丝一毫平等之意。似此有官说无民说必不准民之报
告听审则民命悬于不可知而民尚不自觉。以满脑此等日思想之
民骤行民主共和之事其结局不问可知。”
作为一个从后世来的穿越者在后世的那此不忍为人言的诸多惨痛
经历让杨朔铭对中国人的这种长期形成的政治心理有着更为深刻的理
解。
事实上这种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都得到整个社会的
高度认同即使在彻底推翻帝制百年以后的现代中国仍然拥有广泛的
市场。
君不见有多少党政官员平日里不也都是以父母官”自居的
么?
瀚之所言极是以中国之民程度何能言此。我中国多数人民并不知共和为何物,亦不知
所谓法律以及自由平等诸说为何义骤与**君主相离而入于共和
则以为此后无人能制我者我但任意行之可也其袅禁者则以为人人
可为大总统即我亦应享此权利选举不可得则举兵以争之耳所
谓二次革命其明证也U杨度有此激动的说道斯时君主乍去
中央威信远不如前遍地散沙不可收拾。无论谁为元首欲求统
一行政国内治安除用**别无他策。故共和伊始凡昔日主张
立宪者无不反而主张**口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
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然而立宪者其形式**者其精神也。议者
或又病其不能完全立宪不知近数年中设非政府采用**精神则
中国欲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
听了杨度的话杨朔铭微笑着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听任
杨度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
故一言以蔽之中国之共和非**不能治也。变词言之即
中国之共和非立宪所能治也。因立宪不足以治共和故共和决不能
成立宪盖立宪者国家百年之大计欲求教育、实业、军事等各项事
业之发达道固无逾于此。然其效非仓卒所可期。至速之期亦必十
年二十年行之愈久效力愈大欧洲各国之强盛皆以此也。然观
今日之中国举国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