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宋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两百零三章 徐卫前途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分隶姚平仲徐卫徐原徐胜等将。如今又重新成军引起各方注目由谁来统领几个将门都在暗中较劲。     据传先有意的是姚平仲。虽然这厮在此次抗金作战中没立下殊勋但赵桓对他高看一眼擢升“承宣使。”可视为“预备节度使。”战事结束后姚希晏郁闷得不行手里有精兵强将时他听信小人之言没能建功。等徐家兄弟抽走了常捷精锐他带着一帮河北烂部队围滑州想要建功时又无力回天。现在常捷军重新建军正是个机会。     其次因攻辽大败而遭贬的刘延庆因为其子刘光世率西军入京勤王之功如今官复原职为马军副都指挥使也有意执掌常捷军。     可让这两家意外的是朝中说得上话的重臣居然大多推荐徐九。建议将徐九擢升为殿前都虞侯统率常捷军以拱卫京畿。又说徐九性忠勇每临大事沉着冷静敢为人不敢之事。官家身边需要这样的年轻干才。     赵桓大喜。正中下怀于是便想命有司下达任命。可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人跳出来唱反调。而这个人居然是徐卫的亲叔叔枢相徐绍!     这日为表彰抗金有功之臣皇帝带领着文武官员前往玉津园射猎。姚平仲、刘光世、何蓟、张伯奋、张仲熊等一班年轻武臣奋力卖弄各展武艺。看得赵桓是心情大好对左右大臣说朝中无大将此辈皆虎儿。他日当居帅位。     耿南仲适时说。若论虎儿徐九紫金山一战成名。大河两岸皆称“紫金虎。”何不命徐九露一手?赵桓从其言便命徐卫出射。     哪知徐卫却推说不擅骑射惹得耿南仲大怒。指责他有欺君之意。赵桓却不放在心上丝毫不加勉强。     射猎中途。官家骑御马领三五内侍只命徐绍陪同在玉、津园中游玩远离大队。     大宋由太祖皇帝陈桥兵变而立赵家老祖宗虽是武臣出身但自此以后历代君王皆遵守“扬文抑武”的祖宗家法。因此出了不少满腹诗书博学多才的天子甚至赵估这样书画双绝的奇才。独独没有哪个皇帝是擅骑射。精武艺的。     然而赵桓今天刷旦前来射猎甚至身着戎装联想到他开“详议司。”大张旗鼓讨论祖宗家法这位新君想干什么很令人费解。     “徐卿行至一处景致颇为秀丽赵桓勒住了缰绳想是身上那副铠甲不轻。他有股浑身都不自在的劲儿。     “臣在徐绍武臣出身骑猎对冉来说小菜一碟。     “你是徐子昂的亲叔父没错吧?”赵桓这话就问得怪了满朝文武谁不知道。七父徐彰与徐绍是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他不是徐卫嗓股微又是什么?     徐绍应是赵桓转过头笑望着他:“那联就不明白了这些人入仕为官固然是为报效国家但封妻荫子也是目的。谁不指望自家后人有个前程?徐卫既是你亲亲侄子爱卿何故几次三番挡他前途?”     徐绍知道。前两天官家几乎命有司下达任命要提拔老九作殿前都虞侯。可自己力谏不可。天子这是问难来了。     其实谁不希望子侄们高官显贵?老九要是当上殿前都虞侯早晚将成殿帅那是何等的荣耀?可一来老九不愿意呆在东京。二来。自己也明白想要建功立业东京不是好地方。     还有一点恐怕老九都不会想到甚至满朝文武现在也还没有预料到。那就是一场风暴即将在东京展开“文武之争”。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金军两次打过来让大宋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说得直白点那就是军队战力低下指挥不畅文臣统兵贻误战机。这一点相信皇帝也看清了。     因此才有了开刃“详议司。”讨论祖宗家法甚至今日玉津园射猎都是有目的的。官家想改变或者说是变通“扬文抑武。的国策可这谈何容易?文强武弱的书面在大宋持续了一百多年早就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不是一朝一夕一纸诏命就能化解。官家纵然有此心但也绝敌不过悠悠众口文臣誓必激烈反弹!前些日子女真人快打到东京城下。你任用武臣人家不说什么。     现在仗打完了也该飞鸟尽良弓藏。有人已经憋着劲准备难。要是还在这时候去触动他们的痛处后果可想而知。     况且咱们这位大宋天子的性格就如同水一般一遇阻挡就改道而行。纵然爱护自己一手提拔的年轻武臣可当文官集团庞大的压力汇聚成洪流时。恐怕也会割爱吧?     不是夸口这次能打退金兵老九功劳着实不如果将他提为殿前司长官那么本就看他不顺眼的某些执宰。会第一个拿他开刀。与其这样不如离朝避祸!那么哪里是好去处?自然是徐大徐四所在的陕西!     “陛下怒臣直言非是臣阻挡徐卫前途。只是臣这侄儿年纪既轻资历又浅如何能服众?臣这作叔父的自然也希望徐九能有所建树但唯恐欲则不达。年轻人心气高若是一帆风顺反而助长其骄横气焰。如此则有违陛下初衷也不利于他徐绍这番话虽是托辞却说得冠冕堂皇无可辩驳。朝廷要提拔徐卫作为叔父他极力阻拦除了说他大公无私还能说什么?     赵桓听罢半晌无言良久叹道:“话虽如此然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总不能一味守旧总得权宜变通才好。”此语既是针对徐卫而言恐怕也是大宋天子的心情写照。     徐绍却道:“莫非陛下忘了?朝廷有过明令非有边功者。不得为三衙长官。陛下爱护徐卫臣不甚感激但请陛下以国事为重     赵桓如何不记的自己亲自下的诏命?没有在边关立过战功的武臣不能作三衙长官。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徐卫是没戍过边。可人家在两次对金作战中。奋勇无前屡立殊勋难道还抵不上边功?     把这话说予徐绍听可后者总能找到理由反对。后来把赵桓惹急了不满道:“大将们回防陕西以备两河生变。东京总要有得力干将主持军事你说徐卫不成那到是给联推荐个合适人选?。     徐绍想了想。回道:“姚平仲。”     赵桓先是一怔。随即笑道:“怪了联素知姚希晏与徐子昂不合你这徐卫之叔怎么还推荐姚希晏?”     “陛下只是问臣谁合适并没有问臣谁与徐卫不合。”徐绍亦笑。     赵桓闻言赞道:“枢相公正无私当为群臣揩模     徐绍谦虚几句。赵桓愈加欣喜。一阵之后又问道:“既然爱卿坚持联会考虑你的提议。只是徐卫作何安排?他的功劳是摆在那里如不妥善安置岂不寒了忠臣之心?”     徐绍听他口风松动心中暗喜表面上仍不露出分毫。又思索片刻答道:“除东京外用武臣之地极多。徐卫也需历练莫如放他个外任打磨几年再用也不迟     赵桓微微点头。忽道:“那联授他个知州。再兼个一路兵马副总管如何?”     徐绍连连摆手:“太过太过!陛下徐卫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