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总算见识到了什么叫繁文缛节。本以为冠礼到正宾为自己戴上幅巾就算完成。哪知道按礼制冠礼必须三加初加幅巾、次加纱帽、再加幞头一共三次。且每加冠一次前头的礼节又要重新来一遍。虽没去细数但他估计老爷子和何太尉至少相对而揖了十来次。
等冠礼结束之后长辈便要替加冠的晚辈取表字徐卫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人虽还是习惯姓地说“名字”其实已经只有“姓名”而没有“字”了。取表字这个职责或说权力一般是师长所特有。徐彰替儿子取表字为“子昂”“子”是对男子的美称“昂”则取“昂扬”之意。徐彰认为眼下国难当头女真入寇儿子身为军官应该昂扬奋进。驰骋沙场挽狂澜于既倒救百姓于水火。
仪式结束之后自然免不了中国传统大宴宾客。本来李纲、何灌、徐绍等都是公务繁忙的朝廷要员却无一早退坚持到吃完酒席又到花厅奉茶。酒也吃了茶也喝了连步军司那班佐官都告辞离开他三个重臣还是去意全无。让人不禁疑惑一个宰相一个枢密一个步帅有这么闲?徐绍和何灌还好说他们是徐彰的亲属和直系上司多亲近些也无妨。可李纲跟徐家完全谈不上交情来就已经很给面子了怎地也不走?
甭说徐府众人不得其解即便这当事的三个心里也犯嘀咕。徐彰因为高兴多喝几杯已经告退留下三个子侄作陪。几人在那花厅上不着边际地说着军国事务妨间传闻。最后实在找不到话说徐绍终于开口向李纲说道:“今日承蒙李相光临下官代徐家上下谢过。”这话出口含意便是你为朝廷次相定然政务缠身还是请回就不耽搁你了。
何灌一听也跟着帮腔。李纲闻言却是不为所动端起身旁茶杯抿了一口一张沧桑的脸上满是红光:“不急不急倒是枢密院和步军司都仰仗两位周全想是脱不得身吧。”
三位宰执之臣在那里高来高去徐胜如听天书一般徐原虽看出些端倪却百思不得其解敢情三位相公还想留着打尖?倒是徐卫一直安安分分不言不语好像行了冠礼之后突然变得老成了。
推诿半天谁也没走。何灌仿佛是扛不住了哪知他起身之后却说道:“天甫兄似乎不胜酒力我去看看。”话一说出自觉有些唐突又补充道“自他来后我倒一直泡在枢密院步军司一摊子事多承他主持可别酒醉伤着身体。”说罢便让徐府仆人领着直入后堂而去。
剩下两个又干坐一阵徐绍终究还是起身告辞李纲起身相送徐卫一直陪到府门外。刚出大门徐绍见左右无人忽地停住脚步垂思索一阵。徐卫心知他必有话说也不催问。一阵之后徐绍侧过身审视着侄子。自当初张叔夜聚集朝中故旧见到徐卫时起他便知道自己这个侄儿已非吴下阿蒙。又观他兵出夏津以来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可谓智勇兼备。这事若说与他想也无妨。只是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也罢提点两句就行。明人不用指点响鼓不用重锤。
思之再三开口道:“老九。女真背盟南侵宋金之战虽必不可免却也不是三五年能分出胜负这一点你可清楚?”
徐卫点头:“三叔所言极是。”
“既是长期争战正当将领报国之际。若欲与女真抗衡朝廷可依仗谁人?”徐绍问道。
“以目前情势看西军。”徐卫回答得很中肯。大宋虽然有百万禁军但几十年来堕落腐化战力消磨殆尽惟有西军可与金军一战短期之内西军铁定是抗击金国入侵的主力。
徐绍面露赞许之色颔道:“不错。然眼下种师道去世种师中亦老姚古心胸狭隘姚平仲言过其实。可以说是一时朝中无大将官家连下求贤诏让各地各府举荐军官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语至此处直视徐卫。“风生云涌之际……”
一阵沉默徐绍似乎出了个蹩脚的上联在等侄子对出下联。坦白地说。徐卫现在还摸不住这个三叔的脉。莫看眼下李纲何灌等人正受官家宠信但徐卫对他们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却正是这个亲叔父让徐卫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一般捉摸不定。遂不去接他这话头。
徐绍等了一阵始终不见侄儿反应暗叹一声脸上神情似失望又得意。半晌伸手拍拍徐卫肩膀丢下一句:“改日再来。”
一直目送他官轿离去。徐卫脸上这才挂上一丝笑容缓缓念道:“诸家并起之时。”
回到花厅大哥四哥已去李纲仍在品茗见他回来指着自己身边座位道:“来坐下说。”
徐卫依言坐下李纲放下茶杯“啧”了一声吸了口气叫道:“子昂啊。”刚有了表字一时没反应过来后来才明白在叫自己。
“前些时候你说金军必再复来且极有可能在**月之间动攻势。今太原之敌几被全歼而女真人却无半点动静何解?”李纲笑问道。
这事徐卫也纳闷得紧历史上金军第二次攻宋就是在靖康元年八月。现在却没半点动静让人好生奇怪。不过现在金军第一次攻宋没能打到东京太原之围也已解除历史被改变。金国会不会因为这种改变也更改了自己的对宋策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武力灭亡大宋这是绝对不会更改的。女真人目前没有任何动静会不会是自己国内出了什么事情?
只是这些疑问他不可能解释给李纲听。后者见他沉默以为是自己难住了他遂笑道:“管他来与不来我们只管严阵以待便是。”停一阵又抿了口茶他这才将话转入正题上。
“童贯接连被贬目前已到吉阳军安置这事你可知道?”
这事天下都已传得沸沸扬扬徐卫怎么可能不知?刚一点头之后李纲压低了声音趋身向前:“但老阉贼可能渡不过海了。”
徐卫也正想端起茶杯喝两口。听到这话动作为之一滞。他话中之意难道赵桓是要……赶紧问道:“李相此话怎讲?”
“官家已经决定诏数童贯十大罪命人追而斩之。”说这话时李纲的眼中也闪过一抹浓重的杀意。看来不止赵桓想让童贯死李纲也不例外。想想也不难明白童贯身为宦官却掌兵权二十多年。金军南侵他身为一方面统帅竟抛弃将士逃跑。到了东京又不遵新君诏命强行南去。再后来为了尽快南逃居然命令亲军射杀兵民。天下舆情已成燎原之势纷纷喊杀。像李纲这种以“忠君爱国”自居的文臣怎会不恨?
童贯的确该死但不是现在。这阉人掌西北兵权既久无论河东、泾原、秦凤、熙河等地区的带兵之人大多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赵桓以为封赏了几位西军将领就掌控了军队哪有那么容易。他现在要是急着杀了童贯那这些地方的将领听闻说不定就会想下一个遭到新君清洗的会不会是我?要是带着这种担忧去抵抗金兵结局如何不难想象。
当徐卫将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