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贼已过潼关,进驻长安。虽然倒行逆施,但是,时日一长,挟天子以令诸侯,必成大患。依我看来,诸位一起努力,尚有清除董贼匡扶汉室的机会??????”
袁绍见曹操执意要说下去,就附和着说:“孟?但说下去来看。”
“以现在的形势可以这样来布兵――袁本初屯兵孟津;
张邈、桥瑁、刘岱等驻军酸枣共守成皋,据敖仓,塞轩辕,太谷,全制其险;
使后将军屯丹、析,入武关,聚三辅。
屯兵以后,大家都高垒深壁,坚壁清野,不与董卓之兵接战,以为疑兵,震慑董卓三军,使其不得安心治理关中之地。
时日一长,观察天下形势,等待有利时机,起兵进讨董卓,以顺讨逆,必定成功。”
曹操说完转脸望着袁绍问:“本初以为如何?”又抬头望着众人问:“诸位是否有意这样做?若如此,天下不难定也。”
袁绍吱吱呜呜?没说出话来,韩馥道:“董卓兵力正盛,又占据潼关。我军兵疲力竭,不可与之争锋。只宜休养。”
曹操怒道:“如此下去,则是养虎为患。恐怕数年之后,董卓在长安站稳脚跟,派吕布为先锋,带兵杀出潼关,假朝廷名义,讨伐我等为反贼。到那时,诸位后悔晚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诸位难道不知?”
王匡见曹操这样问话,心中就有几分厌恶,出言顶撞道:“孟?既有先见之明,为何身中三箭?不必在这里饶舌,赶快再去追杀吧。”
曹操大怒喊叫:“诸位既然如此却前咋后,当初何必起兵?”
韩馥道:“都被曹公檄文所惑!”
曹操见众人各为自身,不以国事为重,知道难于共事,便起身就要离席而去。
袁绍急忙拉住道:“孟?小坐,我有一事不明,还需向孟?请教。”说罢,执意留住曹操坐在身边,然后亲自筛了一杯酒递与曹操,又给自己筛了一杯放在面前,抬头对曹操说:“刚才我说到幽州刺史刘虞,孟?没有听进去。我且问你,孟?,你是否熟悉刘虞?”
曹操想了一下回答:“见说其人,未曾谋面。只听说在幽州一地政绩斐然,细节却是不知。本初为何反复提起此人?”
“时下献帝年幼,被董卓胁迫到长安。据我看来,董卓实力强大,关东一地没有人能与之争锋,恐怕将来朝廷就得董卓掌控。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另想出路,另立新君――董卓可以任意废立,我们为什么就不行?
我们也立一位新君在洛阳,与董卓分庭抗礼。
时间一长,天意自有选择,焉知谁立的皇帝是真龙天子?”
曹操听了吃惊问:“本初欲立谁为新君?”
“幽州刺史刘虞。刘虞也是皇室苗裔,为人性情宽和,主政幽州期间,极力推使怀柔政策,善待边民,鼓励农桑,对胡人和内地人民一视同仁。所以虽然饱经战乱,幽州一地却显示出繁荣景象,内地居民多有向幽州迁移定居者。
像刘虞这样睿智仁和的皇室苗裔不多,若立刘虞为天下之主,也是众望所归,天下黎民之福。”
袁绍说完,手里把玩着一枚精巧的玉玺,时时有意朝着曹操显摆。
曹操沉思一番说:“我等举义兵讨伐董卓,天下响应,此是义举。
但是,献帝年幼,没有过错,我们一时截然废止,必定引起天下惊恐,谁会响应?
这如董卓随意废立真没有什么两样之处,徒遭天下之人唾弃!我决不为之!
诸位势必要新立刘虞为帝,我曹某阻止不了,但是,若有一天诸位立刘虞成功,那么,诸位面北,我自朝西。”
袁绍见曹操说得这般坚决,一时想不出适当措辞应对,就摆弄手中玉玺问:“孟?可知此玺是何人掌中之物?”
“曹某实在不知。”
“此乃虢国君王之玺。孟?是否喜欢?”袁绍言语中流露出羡慕帝王之意。
曹操心中十分厌恶,佯笑答道:“曹某从来不置印记,不知玺为何物。”言罢起身告辞。
路上曹操怒气满面,对王元说:“天下不幸,豺狼挡道,魑魅魍魉,牛鬼蛇神都想面南称帝。我与他们势不两立。”
王元随口应着,心想:“时候不到,时候一到,恐怕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心里这样想着,口里说:“对!主公,我坚决跟着您和他们血战到底!”
(求票,求收藏!谢谢。015)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