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可真的是如丧考批了。
到了这种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切都只能是靠自己,如果失去了如此重要地一项基本技能的话,那自己日后的生存之道肯定是会受到极大地影响的。
就在张知秋惶惶然不知所以之际,街上却是开始打更了,单调的一慢一快两声鼓响,连响三次,正是刚刚起更,也就是才一更!
张知秋顿时为之一愣。
古代从西周时开始,就已使用采用的是十二时辰制,汉代正式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也就是一个时辰是现代地两小时。
除此之外,十二时辰也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下午3时至5时为“申时”,下午5时至7时为“酉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到宋朝时,又进一步把十二时辰中地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如此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在白天的时候,古代主要由日晷和漏壶等计时,在晚上则是依赖于打更。
古人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并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听着这锣鼓声渐远,张知秋终于地回过神来:那个“馒头山”空间里的时间,与这现实里的时间应该却是不同步的!
想到这里,张知秋豁然开朗,也唯有如此,才能解释那个白萝卜地“异状”:并非是那个白萝卜的长势异常,而是那里的时间原本就要比外界过的要快的多!
想通这一点,张知秋顿时不由地极为遗憾:如果那个山头不是全是石头而是泥土的话,自己恐怕是光靠种地也能发财了,哪还用象如今这般食不果腹地寄人篱下……
PS:成绩不佳啊,泪奔……
咬牙切齿求收藏,哭哭啼啼要票票……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