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吴中生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辎重营(十三)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让张知秋哭笑不得的是,原本也没有什么期待的他,却是被眼光雪亮地明朝群众们,从管饱吃面条地大军中给明察秋毫地剔除出来了!     至于将张知秋排除在外地理由,那却是非常充分、站得住脚的:这个饭量惊人、堪比饭桶的大块头家伙,根本就不是在册地忻州役夫,是以也就不能享受忻州役夫地福利待遇!     面对这个强大地理由,作为同为读书人一脉的张秀才几次嗫嚅着想要帮衬几句,但却终究也还是开不得口。     虽然大多数人都视说话“不靠谱”地大块头为傻子,但张秀才在与张知秋略作几次交谈之后,便极其肯定地确认,这个暂且忘掉了自己过去的年轻人,绝对是个读书人,甚至有可能还是个秀才!     不过,除寥寥数人之外,大多数地人却是并不认同他们所一向尊敬地秀才公地这个断言。     有哪个读书地相公,是长的有傻子这么五大三粗地?     又有哪个读书相公,是象傻子一样这般力大如牛的?     还有哪个读书相公,会与他们这些走卒贩夫们称兄道弟地混作一团儿的?     可这个给自己取名叫做“张知秋”的大块头,他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故而无论他原本是什么人,但绝对不可能会是那种高高在上、清高自赏地读书人的!     更何况,据说那个一向在白云观门口开柜立账、就连白云观里的老道都没能奈何他怎样地王半仙,在一次挑逗这傻子时说错了话、激怒了人,结果被这“扮猪吃老虎”的傻子一口气道破了他三道“仙法”,吓得王半仙当场长揖赔罪、自扇嘴巴!     试问,又有那个正经读书人是会去研究这些“子不语怪力乱神”地旁门左道的?     即便就算是正宗地道家本领,那也绝非一个上进地读书人所应涉猎之事,更何况还是如王半仙所学的这等“野狐禅”?     但最让这些人们所信服的理由是,作为一个读书人,是绝对不会被人如此反复地捉弄的,就连他们那么多地过分之举,都没能让傻子愤而挺身捍卫读书人地尊严,可见他绝对是个冒牌货!     与之相对应地,出于对读书人的尊敬,张秀才虽然已经早已超过了三十岁的年龄上限,但无论是张小满还是那些年轻地忻州役夫们,却是全都毫无例外地一致邀请张秀才与他们“共进面条”。     甚至那个原本看不上张秀才地吴二楞,在经过这些天里辎重营中军民人等地熏陶之后,也是一反过去地大不敬之态,这时更还张罗着走在前边,吆五喝六地咋呼着为张秀才“清道”。     其实,对于张知秋而言,他反倒是觉得这玉米糊糊、山药蛋,还有硬邦邦地窝窝头要比那黑乎乎地麦子面要好吃多了,这些天虽然一天两顿地可劲吃,但张知秋还是百吃不厌,感觉可口的很……     事实上,这也就是张知秋这厮素日里肚子里的油水太足,这时骤然间换个清淡地口味才会感觉如此美味;如果真要是让他连着吃个十天、半月的,肯定让他就此闻到玉米糊糊味儿就贴着墙皮绕道走。     不过,张知秋也理解这些明朝小市民们的心态,且不说这个时代地“白面”本身就确实是稀缺品,最重要的这“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心态,国人可是数千年地一脉传承下来了的。     事实证明,即便张知秋如今已是忘掉了许许多多极其重要、事关自己的事情都不记得了,但是这一点却还是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难以忘怀……     这也真真是让人无语的紧。     张知秋曾经问过老孙头,得知这个时代一亩上好地“良田”种稻、种麦的话,也堪堪只能收个贰、三佰斤,如果是瘠田的话,亩产百十斤、几十斤才是很正常的,这与张知秋印象中地粮食亩产,简直是快要相差十倍之多。     事实上,在张知秋地残缺记忆中,当年亩产上万斤地粮食作物也是有那么几种的,只是不知是否自己记忆有误,毕竟这相差实在是太过于悬殊了。     这几天以来,原本一直都纠结和惶惑于自己来龙去脉地张知秋,根本就无暇顾及这大明朝人对自己地纠缠,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老孙头和吴二楞对他而言,其实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但是,今天老孙头地忽然犯病,让心情骤然间变得沉重与不爽起来地张知秋恍然大悟地感觉到,原来自己此刻终究还是已经有所牵挂了的。     虽然确实是别有所图,但老孙头一直都是在以一颗赤子之心在与自己“交心”,张知秋也曾经以为自己根本就对此毫不在意,但实际显然却并非如此。     看来虽然貌似有些“奇遇”,但自己终究也还是那俗人一枚,并未能做到所谓“太上忘情”的。     张知秋迎风昂头、气势恢宏,但却是咧嘴苦笑、自嘲自讽。     也罢,太上忘情亦非无情――既然心有所感,那就随心而动、随心所欲吧……     按照传统地君子做法,那是应该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     事实上,除那么不多一些特别爱占些便宜的人之外,虽然大家嘴上取笑,但大多数人对于张知秋还是不错的,基本符合他对于古人的印象,与自己脑海中地“现代人”相比,已经实在是厚道地太多了。     其实,从张知秋几天来待人接物地反应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与这个时代的脱节了:与人们嘴上所言相比,张知秋却是更注重于他们实际所作地事情的。     而这些古人也确实是没有让张知秋失望,基本是印证了他心中“古代大多民风淳朴”地印象的。     即便是象吴二楞这种号称是称雄街头的混混,在张知秋看来,那也是比现代地那些小阿飞和大流氓们要有道德、有底线的多了!     当然,对于那些试图骑到自己脖子上来的人,张知秋却只是在谨守着自己地一条底线而已,只要不过这条线的话,那到也是无所谓的。     但在这几天以来,却也并没有什么事情是让张知秋感到所特别不能容忍的。     看来,我以前所在地生活环境,一定是非常地艰辛与恶劣啊……     每当看到老孙头们为自己地“遭遇”抱打不平的时候,张知秋便总是会不经意地浮起这么一种淡淡地“乡愁”。     不过,此地虽好,非我家园啊――虽然年龄确实不大,但张知秋却已发觉,自己不但是“恋旧”和“念家”,在某种程度而言,还非常地固执,而这些都是一个人开始步入老年地表现。     最起码,在张知秋地印象中就是这样分类的,这让他感到非常地怅惘以及……无奈。     就象这些天来老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