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吴中生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辎重营(二)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感到纠结的,只觉世事之奇幻,当真是莫过于此。     据辎重营里的人讲,此刻是大明崇祯三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三零年――对于这段历史,张知秋竟然还是有些印象的。     在张知秋的记忆中,明末地崇祯那就是一个悲催的年代,几乎就没有一年地好日子过的。     早在崇祯初即位改元后地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等地便以天将大灾来给他“献礼”,此后便一直都是灾害频仍,不但出现了全国性大饥馑,并由此而爆发了最终颠覆了大明王朝地陕西农民起义。     如果张知秋地记忆无误的话,这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是陕西白水饥民王二,他在澄县杀死了知县张斗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终其一生,,也只有这么一个大号。     也就是在这一年,大名鼎鼎地袁崇焕,向刚满十九岁地青年崇祯提出了自己的五年平辽之策。     但在老孙头等人地口中张知秋得知,虽然这些年确实是灾荒连连,但却并没有发生什么“农民起义”,而且辽东地后金蛮族也不怎么样成气候,除了与蒙古人不时彼此地互相掐架之外,一直以来辽东还算是一片平和。     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朝廷严密地封锁了相关地消息,老孙头他们这些普通百姓,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与己无关地国家大事。     更为主要的是,在张知秋地记忆中,明朝崇祯三年虽然国是维艰,但并却没有这么一场发生在大同地战事的。     如今张知秋所记不起来的,是崇祯三年时大同总兵和大同知府地名字――但既然已经是有了这诸多地莫名变故,只怕是这人事格局也会有相应地变化吧……     这个年代并没有什么文化传媒工具,唯一刊载国家大事地“邸报”,那也是规定只有官员们才能够看的官方正式文件,而且里边通常也是报喜不报忧的多。     而对于古代的大多数地普通人来说,道听途说就几乎是他们唯一地消息来源了。     对此大为讶异地张知秋,却是在这一日于营中吃饭时,看着手中地吃食霍然顿悟了:这根本就是一个与自己记忆中大有不同地大明!     PS:当即、收藏加推荐,一个都不能少!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