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希望看到宋廷出现大规模内乱,那同宋联的利益不符。宋联的方略就是督促宋廷逐渐变革,以变革促发展,以发展促变革,直到等赵桓上位的时候,完美过渡,大宋南北重归一统。如果一直把问题积累到那个时候,恐怕战争将不可避免,而且即使北方获得胜利,也将给统一后的大宋遗留下太多艰巨的问题。
八月四号,在大宋工商总会宣布罢市三天后,经过宋廷的积极斡旋,工商总会宣布有条件复市。所谓的条件无非就是看朝廷的实际行动和效果,保留再次罢市的权力。
四号当天,宋皇诏旨,着大理寺、刑部、监察院三堂会审京西北路棉事弊案,京西北路转运司自转运使以下牵连棉事案二十七名官员人等,一体就地革职,收监待审。并赐恩旨赦令,主动投案检举揭发之有功弊案从犯,三堂主审可酌情报请恩赦。
很明显,宋廷也给各方留了面子和余地,只限定了京西北路,其它人若是知道好歹,看得清形式,也该知道怎么办了。相比宋联,宋廷当然更希望这是一次温和的变革。
京西北路棉事弊案还没审出个子丑寅卯,变革派就等不及了,朝堂之上的大戏顺利开锣。八月七号、八号、九号,一连三天,御史中丞张浚连奏三本,弹劾尚书左仆射张邦昌、尚书右仆射李邦彦、枢密使蔡绦、同知枢密院事蔡懋,碌碌无为,非才用事,执朝廷之权柄,行门丁之猥琐。话说的非常难听,这四个家伙全是光会吃不会干,占着高位却啥能耐事都没办出来,顶着宰执的帽子,干得都是像守门的兵丁搜刮过门百姓的微末勾当。事实上,张浚说的一点都不夸张,这几个家伙,全都是赵佶的铁哥们,靠溜须拍马,奉迎上好爬上来的。赵佶选人才的标准前面早就讲过,和能力屁的关系都没有。
张浚朝堂开炮开的有理,但问题是他这炮开的太猛了,不但把早就内定下台的张邦昌裹在炮火里,还把副相以及西府的两个老实巴交只知混吃等死的混球给捎带上了。大宋现在的十大宰执,有四个,而且还是最重要的四个位置上的宰执被御史中丞弹劾,这个玩笑就开的有点大了。因为按照大宋的祖制,御史中丞弹劾宰相,被弹劾人必需递交辞呈,不管你原不愿意,至于皇帝受不受,那就是皇帝的事了。
朝堂之上,张邦昌第一天就神态自如的出班告请离朝,请辞表稍后就会递上。李邦彦则是如五雷轰顶,看来自己又被人算计了。多少次,多少次?多少次自己仿佛摸到了最高人臣的宝座,结果事后证明那不过是个玩笑罢了。玩笑?有他娘的这样开玩笑的吗?这不是要玩死他李邦彦吗?
相比张邦昌的认命,李邦彦的痴傻和蔡懋的委屈懦弱,蔡绦就显得有担当多了,朝堂之上就已经开骂,骂的那个叫有水平,愣从阳春白雪给骂到下里巴人,充分显示了蔡大官深入勾栏瓦肆间练就的污言秽语绝技。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