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东西两路,令都统制种师道统率东路兵,驻扎白沟。杨可世率领前军,杨惟忠率领左军,种师中率领右军,王坪率领后军,赵明、杨志率领选锋军。种师道以都统制兼东路军总指挥自领中军。
辛兴宗(就是前面那个抢韩世忠功劳的鸟人,童贯重点提拔的人物之一)统率西路之兵,驻扎范村。王禀、王渊统率前军,焦安节统率左军,刘光国、冀景统率右军,曲奇、王育统率后军,吴子厚、刘光世统率选锋军,仍归刘延庆辖制。
童贯的慎重也就到此为止了,轻松的舆论把他的感觉也是熏焙的良好,对形势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偏差,以为根本不需要动刀动枪,只要在边境上把十万军队一摆开,燕人就会乖乖的归顺过来。昏了头的童贯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劝降文告,让人通传辽地,另一边又对军队下达了一个混账加三级的命令??不得杀戮一个辽人,如有违犯的,军法从事。此条军令实际是转自赵佶的旨意,不过赵佶那是为了便于劝降,指的不杀老百姓和放弃抵抗的军人,而童贯却一股脑的照搬了。
主帅都这德性了,那下面的将领麻痹轻敌的程度可想而知,前军统制杨可世幻想着旌旗所指,辽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敲锣打鼓的领着数千轻骑,孤军深入直扑燕山而去。
耶律大石者,字重德,辽太祖阿保机八代孙也。辽天庆五年(1115年)二十九岁的大石考中了殿试第一名,翰林应奉,辽翰林院称林牙院,故称林牙大石,被辽人上下喻为国之柱石。
扶天锡帝上台后,耶律大石领了西南路都统,主要应付来自南朝的进攻。探知宋将杨可世部依然耍着宋国西北山地征战那一套,带着数千轻骑就敢跑到这河北大平原上玩孤军深入,这也太小看人了。亲领了本部军马在兰沟甸设伏,把毫无准备的杨可世部杀的大败,然后引了三万大军与种师道部对垒于白沟(白沟河/拒马河)。
种师道本就是反战派,对童贯销夺自己兵权也是不满,这会儿还抱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幻想,重复了不杀一人和招降的命令。这时杨可世的前军已经和辽军隔河对垒,得令后即派了赵明去招降。赵明派人把招降书送到辽营,耶律大石看后挥手就把招降书扯的粉碎,口中喝道:“无多言,有死而已。”遂下令守卫之兵放箭射杀宋军。宋军不曾防备,又拘于命令,不敢还击,损失不小。吃了这当头一棒,也算是把种师道打醒了,转而下令军士放手去打,还击有功。前面损失了数千轻骑,现在又折损了不少步卒,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才下达了可以杀敌的命令,这个仗可真是打的震古烁今。
终于收心的宋军上下,这回也知道对面不是待宰的羔羊了,杨可世勒令所部将士巩固桥头堡,临河布阵,分遣赵明麾众还击,辽**队则隔着河岸挥舞军旗指挥军队调动。
耶律大石本来是抱着必死之心来迎战的,不想对面的宋军虽然人多,可怎么看都像是来旅游的,能顶住宋军攻击的信心就越来越强烈。自思手里这三万兵不能干耗在这里,一个是粮草不足,更重要的是北边辫子军攻伐日盛,虽然主攻方向仍是湘阴王(天祚帝)那边,但南京(燕京)这边所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必须想个办法尽快击退宋军。(到了此时,耶律大石还只是抱着击退宋军的心思。)暗暗思虑了一番,分出五千骑兵沿河西上,寻可涉水之处渡河,欲包抄夹击杨可世部。
就在两军对垒,严阵以待,耶律大石分兵行险之际,在离战场五里之外的一处高岗上,杂草灌木之下竟趴伏着两个人影。这两个人皆是穿的花花绿绿,躲在草丛之中,离开三步就分辨不出,其中一个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管子举到眼前,管子直直指向同在白沟河北岸的辽军大营,看到大营后门洞开,悄悄行出五千军马先是向北潜行,不久便借着丛林掩护向西行去。
举管子那人嘴角浮起一丝冷笑,把管子收回怀中,带着身边之人摸回坡后,骑上藏在那里的战马,向西飞驰而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