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迷失在星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TPP和超声波核聚变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难度不用说,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     花旗国还是世界第一大国,GDP总量可与德法总量媲美,NASA沉寂两年之后又恢复了以前的毛病,喜欢炫耀。他们的技术确实很强大,有近百年的积累,这不是ASA短期之内能彻底追上的。NASA的大功率超声波核聚变火箭和惯性约束核聚变火箭的进展没有消息,保密很严,ASA的专家分析,应该没有取得阶段性成果,不然发言人的大嘴老早开始嚷嚷了。     核裂变火箭是过渡技术,辐射防护问题让人头疼。科学家们都说没问题,但工程师们不敢保证,所以每次都得用化学火箭将核燃料和反应堆送到太空组装,幸好现在机器人科技发达,不然累死宇航员们。     “难道核聚变火箭的研究有进展?”李庄只能这样想想。他以前经常去新威市,可能跟普通人一样,对这块比较感兴趣吧,后来发现进展很缓慢,便改成两个星期去一次。安德列夫倒是经常给他电话,报告进展。这头熊跟李庄很谈得来,是李庄家里的常客,他的几个子女也跟李庄家的孩子们很熟。     周奇森现在去ASA比较少,他自己很忙,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ASA现在已经有了完整的管理团队。院长安德列夫,副院长有四个,来自CNSA的陈德齐、来自NASA的马苏.汉米尔顿、来自ESA的德国人雷蒙德.凯斯特普冯里格、来自澳洲本土的原ASRP计划领导人比利.康福斯。高层主管的来源充分体现了ASA内部的原始格局,不过现在ASA的主要员工都是内部培养的,多是来公司十年以上员工的子弟。     李庄去新威航天中心的随从队伍变化很小,只多了一个小尾巴,刚从澳洲陆军退役回来的丽莎堂侄阿瑟.威尔逊。李猛和陈小军作为保镖来说有点老,要不是李庄很少出去,估计这两人都不大吃得消。     安德列夫没有兼动力科技中心的主任,这个部门现在变得很庞大,有离子发动机实验室、火箭实验室、重力推进实验室、激光推进实验室、反物质动力研究所、动力理论研究所等六部分组成,涵盖了所有尖端的宇航动力科技研究。     除了火箭实验室,其他部门大多是新血,主管和核心员工是从其他研究院抽调过来的熟手,普通员工都是有志于从事航天事业的大学毕业生。这些年轻人除了部分毕业于双威教育集团旗下高校,其他多来自澳洲本土名校。     火箭实验室是动力科技中心目前的主力,化学火箭项目组、核裂变火箭项目组、核聚变火箭项目组的规模都不小,与其他部门的交叉研究很普遍。     化学火箭一直在进步,但空间不会太大。这种技术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受限于能源基础,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经济性的提高,让ASA的频繁发射成为可能,虽然仍不能自给自足,但只要月球基地建成,各种采矿工厂收集回来的资源会迅速弥补ASA的亏空,让它成为盈利大户。     在普通财务分析人员看来,一味靠总部输血,会影响其他部门的竞争力,当然他们也不可能了解联合技术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除了少数高级主管,没人能搞清楚公司每年的净利润。     核裂变火箭项目组去年试验成功时,李庄兴冲冲地跑过去祝贺,并亲手为科研人员发放了奖金,当然只是个仪式。核聚变火箭的研制是从五年前开始的,很多高级管理人员都是从理论物理研究院和应用物理研究院抽调过来的,这让泽维尔还抱怨了好几次,说会影响核聚变反应堆进一步的研究。     按照公司内部的接待规矩,除了行政管理人员,是不会有人站到大门口迎接李庄的,这个习惯现在都已经养成。李庄带人经过复杂的安保手续,径直前往火箭实验室。     火箭实验室占地100平方公里,火箭制造厂在发射场附近,占地也是100平方公里,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它们仅占了20000平方公里的新威市的百分之一。ASA的火箭之所以能造得很大,跟这种布局有关系,不像其他国家因为复杂的利益问题,需要各家工厂互相配合,道路运输条件限制了很多零部件的尺寸。     超声波核聚变和惯性约束核聚变是火箭实验室最主要的研究方向,这是WAS和WAE最顶级的科学们经过详细研究后确定的,结合公司实际的理论研究做得很扎实,基本排除了其他的方案。     李庄对公司激光科技的发展一直很上心,他住的地方离激光工程实验室不远,对公司激光领域的进度很了解。相比超声波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方面公司的技术面很宽,在未来二十年中足以将现有发电效率提高30%。他并不是很看好超声波核聚变火箭,认为这种设计在太空中应用受到的限制很多,但WAS和WAE的咨询团队想试试看,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便由懂行的人做主。     “惯性约束核聚变有进展了?”李庄逮着跑来跑去的安德列夫,张口就问。     安德列夫的脸上有一丝尴尬,核聚变火箭项目组的组长是他的小师弟古巴耶夫,这位大哥进来时很牛叉,安德列夫也竭力为他鼓吹。古巴耶夫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喜欢吹牛,当然他也有资格,研究水平没得说,很快就获得了动力科技中心上下的认同,对他那张大嘴也习以为常。     周奇森很不喜欢古巴耶夫,但李庄认是人都有缺点,这个行业压力很大,喜欢吹牛的也不在少数,因此还是同意了ASA联席会议报送的任职申请。     “惯性约束方面没有太大进展,但超声波核聚变有不错的进展,”安德列夫很快调整表情,向李庄报功。     “是吗?带我过去看看,”李庄说。     走过长长的走廊,安德列夫带李庄进入了安放超声波核聚变反应堆的超大型试验车间,上百个科研人员正在上上下下地忙活着。     古巴耶夫看着两人进来,上来打招呼。他今年40岁,个子很高,跟典型的俄国熊不同,他比较瘦,像个竹竿。     李庄目测了反应堆,直径八米左右,是个大家伙,集成了发电系统,相比托克马克装置苗条了很多,公司设计的托克马克核聚变堆直径都在十二米以上,最大的近二十米,这还不包括发电机组。     开发新型火箭的时间很长,结构越复杂问题越多,因此ASA管理层还是决定使用老的SR-2箭体,并加装回收装置,不打算重新开始。     人类历史上运行成功的最大火箭是土星五号,它的最大芯级直径是但ASA目前拥有的SR-26拥有比土星五号更大的近地载荷,最大芯级直径为     工程师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