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迷失在星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立体互联网和机甲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让很多人对人形机甲有一种期盼,但在工程师看来,这种设计到处都是漏洞。     第一,过多的活动零部件在激烈战斗中容易出故障,看起来很不错的灵活性,未必赶得上依靠发动机和反重力系统来调整方向的飞行坦克。     第二,人型的机甲躯体并不是最符合战斗的体型。修长的躯体,弱点很多,动力源、驾驶舱、关节、观瞄系统,能源传输线路,任何一点被打击,都会导致机甲丧失战斗力。     第三,人型的躯体不适合力场产生设备的安装,要么防护面积过大,导致力场薄弱,要么就是消耗能量过速。即使未来使用更高级的反物质动力炉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蔓延性的力场护罩对组成机甲的材料强度要求很高,但很明显,在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材料中,没什么材料能抵挡住大威力激光炮和电磁炮。     最后,人形机甲的操控,脑波操控的过于迅捷有时候会成为麻烦。平常活动技术解决不难,但激烈战斗时的数据处理量非常大,机甲的控制系统怎样识别驾驶员的有效和有意义的想法,这存在相当的难度。     至于有些小说里写的飚手速,真是让人崩溃的设定,据说是为了避免过大的动作带来的神经刺激,这个更无厘头,工程上很容易解决这种信号放大和缩小的小问题。痛感神经的敏感与否与动作的迅捷并没有直接关联,技术层次再高的传感操作系统,也无法媲美人的神经网络,生物网络和硅光基础的网络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永远是在能量和技巧之间徘徊,不会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在李庄看来,人型机甲的最大用途,除了单兵金属外骨骼的强化型,就是复杂地带的运输机器人,性价比比较高。至于某些人幻想的宇宙空战,还是省省吧。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