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离队。。。我不要离队。。。。。再也不敢了。”朴实庄家汉字也没想过狡辩之类的,再说,狡辩对王琢山也没用。程飞本来在生化人教育和同伴之间的生死配合下,对这个刚刚组建的护卫队有了深刻的感情,认为这才是男人呆的地方,体会当了英雄一把,对这个集体有了深刻的体会。其实所有的队员都和程飞有了同样的体会。此时无论如何他都不想离队。在生化人的强调下,尽管所有的队员都同情,但纪律如此,也没一个人给求情,这已经是最轻的处罚了。王琢山默默的转过头去,程飞知道不可能了,他后悔不遵守保密纪律,知道这是最轻的处罚,也不吭声,算是认了。
“要处罚就处罚我吧!求求你,让他回去吧”一个女人窜了进来,是程飞的老婆。她刚刚看到了程飞的哭的撕心裂肺,自从结婚后,从来都没看到这个硬汉哭过,哪怕流一滴眼泪,这时她心碎了。他非常后悔为什么多嘴,明明知道管不住自己的嘴干嘛要问。
“一只部队有严格纪律,才能称之为军队。就算我犯了纪律,我也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的。如果不遵守纪律,会给自己的战友和部队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难。如果不是我们的枪械好,就程飞的泄密恐怕不仅我们,程家村都不存在了。军纪是无数军人用鲜血总结出来的,”王琢山严厉的话敲击这每个人的心灵。
说完,王琢山转身离去。不是他无情,而是做了多年特工的他已经不敢有任何感情。纪律对于他来说无比的重要,尤其他曾干过特工。关于泄密而导致的危害,他听过无数,更是亲眼见过。在他心底里面,保密纪律仍是无比的重要。就是王卓的这种思想,影响了周围所有和他一起工作的人,以致后来,中国快速在列强的眼皮底下崛起而毫无发现,给了自己发展赢得了很大的空间。
护卫队还是护卫队,经过总结和颁奖使得这支缴费的部队更有了军人的气质。训练还在继续,不过人多了些,有些周边村民猎户也加入了护卫队。原因无他,男人喜欢枪,想当英雄的不少,而且护卫队无偿提供子弹供他们练习,枪法提升了,同时也能打到很多猎物,也不影响农耕,偶尔剿匪也能赚上一大笔,抱着这样心思自然很多人都抢着加入了。
护卫队扩大到三百多人,老护卫队中的精英也成了教官。没了庙儿山,护卫队的训练还是那么紧凑,老队员习惯了,再加上上次颁奖的刺激,自觉的加紧训练程度,新队员也只好勉强跟着。
“好强的心倒是可用,可骨子里他们还是民兵啊!”王琢山叹了口气。
“放心,我们会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军人。”生化人道。
王琢山知道,这两年,革命党主要活动都是靠暗杀朝廷官员。就在去年。安徽光复会徐锡麟等刺杀了巡抚恩铭,掀起惊天大浪。第二天,徐烈士被斩首剖心。中山先生题曰:“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尽管革命热衷于暗杀,但这些年的暗杀并未动清政府的根基。王琢山明白,没有军队,革命是不可能成功。大的暴力革命,使得社会历史动荡,王琢山是不喜的,这样毕竟会伤了国民根基。对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再给他五十年的时间也不可能改变过来,到那时中国国力将会更弱,即使有立宪派的支持改革,在后来几十年变动中也会和列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是王琢山不支持立宪派的原因,尽管缓慢的改革能给老百姓安宁康泰的生活,可是往后呢?一战,二战,怎么办?继续割地赔款?孙中山暴力革命,虽然和王琢山的主张接近,革命之后的准备不足,经验不足,给中国带来的是不可磨灭的伤痛。革命党人好多的思想及其幼稚,有些革命人员在革命稍微有成果时,却忘了革命的初衷。这些都不是王琢山愿意看到的。
在护卫队进入正轨的训练后,王琢山打算给护卫队弄个编制,免得被人抓住当做土匪举报给清政府。其实护卫队的大名老早都已经传出,地方政府,不敢派军清剿,你想,眨眼之间能剿灭庙儿山还不带伤亡,护卫队的战力可想而知,谁都不傻,护卫队又不惹事,只是一个乡间组织,谁愿意去惹。至于上报,那个不可能,现在的政府官员,都开始粉饰太平,谁都不愿意自己被上面抓住把柄说,你的地盘治理不好,出现什么叛乱?革命党之类的,既然那些所谓的护卫队不惹事,能过一天就是一天了,卸任之后,把这问题留给下任得了。
收拾下行装,提着两个手提箱,背着背包开始了怀宁县之旅。这样打扮的确很像归国的留学生,其实包里除了银元金条,就是子弹,也怪沉的,一个箱子里是HK416也就是被拆了的复兴枪,另一个箱子就是名副其实的书箱了。这样的准备放在哪都觉得可笑,现在还没到乱世,枪就随身带着到还能理解,有感情了嘛!有安全感嘛!都有借口可寻,带那么多金条,就有些想不过去了,现在的大洋的购买力还是很扎实的。
安徽在就是在今年改为皖南道治芜湖,怀宁县的县城位于石牌镇,是潜山、太湖、宿望、江等县通往安庆的要道,这里交通发达,农副业交易的基地,算是相当繁荣。
找了个饭馆坐下,开始观察清末人民的生活。王琢山的打扮也许太时尚了,很快引起周围人的围观,对于怀宁县的百姓来说,留学生还是有不少的,但也不多。向陈独秀就是这里的人,不过陈独秀去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去了。在这里唯一好处的就是革命思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宣传,尤其是陈独秀的《俗话报》,主要的革命成员就是岳王会了尽管普通老百姓不知道革命是什么?。
“ 这有人坐吗?我们可不可以坐这。”一个约三十岁的看似清秀的大汉用扬州话问道。
“可以的,没事。”看着进来的一批人,从气质上一看,有一部分是军人出身,这点眼光王琢山是有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们爱坐哪就做哪?只要不是找我麻烦,随便”尽管这样想,王琢山还是客气的答道。
“小兄弟,看你的样子,好像是刚留洋回来。”那个人清秀的大汉随便坐下就像王琢山问道。
“是的,十岁出国,刚开始是在欧洲等过学习,后来就去了美国。”王琢山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掩盖他二十一世纪的气质和生活习惯。凡是这个时期在中国成长的人,都带有浓厚的中国地方文化特色。比如说,礼节,见面作揖的,说话客气谦虚等等,王琢山都不习惯,无乱怎么看都别扭,只好编谎话了。
“噢?十岁就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