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4点钟的样子,便有屠宰场的老板把宰好的白条猪肉拉到茶店子市场来,把猪肉一条一条的摆在地上。附近那些市场上的屠户便到这里来进肉。
由于利益的驱使,猪老板们总在绞尽脑汁的想法怎么样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想要这样,不外两种方法,一则以次充优,一则注水。以次充优那是用死猪病猪来冒充好猪。但这种猪肉的颜色,肉质不好,卖相差。所以猪老板大多喜欢注水。这注水很有技巧,注多了,肉太湿,没人要。注水少了,达不到赚高利润的要求。既要赚到高利润,又要买主喜欢,那就得讲技巧了。正因为有技巧,不同的猪老板注的水就不一样。所以,有经验的屠户才晓得哪些肉的水分多,哪些肉的水分少。
刘松林5点过十几分就到了茶店子市场。但杨光早就到了那里。交易大厅的灯挂的高,瓦数又不大,所以光线有些暗淡。借着这微弱的灯光,杨光领着刘松林一边看,一边用手摸摸那猪肉的粘性。粘性强的,就是干肉,弱点的,就是水干肉,一点也不粘手的,那就是水肉了。整个市场看得差不多了,也就晓得今天的行情了。价高价低那是由市场上猪肉的多少来定。多就便宜,少就贵,只有了解了整个市场行情,才晓得那些猪老板的底线。砍起价来,自己心中有数。
过了些时候,天渐渐亮了。这个时候下手买的人也多了。杨光一看时候差不多了,便动手买了。杨光一共买了三头猪,过完称后,便把肉拉到铺子那边,开始忙碌起来。
杨光把这几块白条肉用铁链钩抓住挂在一根横着的木头上。然后,泼上些冷水,再用刮子在猪皮上使劲的刮着,刮干净之后,就开始下腿子,起排骨,撕板油,去油泡。这些活做完后,就剔猪腿的骨头。
杨光叫刘松林先看到他剔了一个,又讲了些要点后,就拿了一个腿子叫刘松林自己去练习。
刘松林把那腿子放在案板上,就动起手来。可他到底是个新手,围着猪腿转了几个圈,还没把那骨头剔出来。他斜眼看杨光早已剔好了一个,另一个又很快就要搞好了。刘松林心里就有些急了,心想,自己真是笨,剔骨这么简单的活就做得这样慢,以后怎么赚钱呢!刘松林心里这一急,手法就乱了,完全没按杨光交给他的方法去做。到后来,那骨头到是剔出来了,但整坨猪肉却烂渣渣的,一点也不好看。
杨光见状,就笑着说,别急嘛,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这个很简单,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这样,你先多看,不着急去做,看得多了,自己就会了!
刘松林答应着,好!其实他心里难过得很,本以为自己很聪明,看了就会的。可没想到做成这个样子!真是丢人现眼!
杨光不愧是老手,不过十来分钟,这几个腿子就被他剔完了。剔完后,把肉往铁架上一挂,用刀十分娴熟的分割开来,不大一会儿,铁架上的肉便分割好了,挂在那里,很有卖相。
杨光划肉的时候,刘松林也一直比较注意的看他的手法,刀法,暗记在心,细细琢磨。还有一些有关卖肉的细节,技巧,他也用心记着。他也想尽快的学会,学好,莫让杨光和聂淑华笑他笨。再怎么说,在老同学面前,也要有个好的看法啊!
刘松林和朱玉处于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他们已不喜欢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他们向往城市那种舒适,体面的生活。但对于没有多少文化和技术的他们来说,能在城里扎下根,生存下来吗?他们要经历哪些心酸和磨难呢?他们最后的结局到底会是怎样的呢?敬请读者诸君关注我的小说《田野里的芦苇》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