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破译生命奥秘任务可能还需数十年乃至整 整一个世纪的, 这意味着人体生命天书目前只是翻开了首页。
正如华夏联邦元首张景临在内阁新闻发布会上所预测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的成功绘制将对诊断、预防乃至治疗疾病带来性影响,诸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症、糖尿病及癌症等病魔都将被基因药物铲除,“我们的子女的子女将不知癌症为何物”。
随着基因组草图的宣布,一场波澜壮阔的基因医疗即将拉开序幕。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究竟谁该拥有基因组资源?
是手中握有重金的投资商,还是全人类?
令人不安的是,尽管人类基因组图谱两大竞争阵营的领军者同时出现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但这场超级基因工程之后的商业化分歧并未解决。
人类基因全球项目组明确宣布,将在互联网上公布所有信息,但卫寒均博士毫不掩饰争取商业利润的动机。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常态,科学技术和经济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出于对基因研究可能走向全面商业化的担忧,中国中天基金会主※席古月军在新闻发布会上一再强调,“基因密码是人性的核心,不应由个人、某公司或某国独有”。
但南华大学尖端科技研究中心的约翰.舒尔斯顿教授却承认,很难在隶属公共领域的基因信息与商业领域的基因研究间划清界限。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国际间对于基因信息管理的制度建设相当滞后。
华夏联邦技术专利局设置的基因专利申请门槛过低,申请人即使对基因功能不甚了了,单凭对片断结构的描述,就可申请专利。
而一旦专利在手,商家无疑就获得了某一基因组领域的垄断权,将给未来应用研究设置人为障碍。
这正是国际社会的最大忧虑。就在宣布人体基因组图谱的前两天,首届国际生物lun理大会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希洪市闭幕。
来自世界17个国家的225 名科学家在会议结束时签署了生物lun理声明,他们一再强调,人类基因图谱不应受专利保护,它应该是全人类的财产。
基因工程和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作为新技术的标志之一,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基因工程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
同时,也正如华夏联邦元首张景临在记者招待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在21世纪,科技lun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从现在起,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lun理。”
正是由于生物技术牵扯的利益十分巨大,因此除了各国政府之外,实力雄厚的大财团也纷纷加紧应用基因研究成果。
其中走在最前列的正是两家私人企业,在美国注册的魔爪公司,以及华夏联邦三大财团之一的青竹化工。
生物和化学技术,一直都是青竹化工的核心领域,技术上的领先更是无人可以比肩。不过近二十年来,魔爪公司的崛起,似乎也在不断向着传统的生化技术霸主青竹化工集团发起挑战。
青竹化工于今年5月启动了旨在创立新产业、 加强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纪元工程”,其中最重大的项目就是“新纪元染色体计划”。
“新纪元染色体计划”重点研究课题有许多方面。
首先一点就是解析人的基因,然后是在基因水平上解析痴呆症、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5种疾病的发病原因。
之后,则是以骨骼和软骨、皮肤和角膜、血管、血液和骨髓、神经、移植技术为重点,发展再生医学。
最后,则是建立诸如综合数据库、碱基差别数据库、疾患数据库等基因库。青竹化工参与“新纪元染色体计划”的大学、国立科研所及民间企业的科学家已经组成了课题组,并开始动作。
虽然拉上了许多民间组织加入,但核心技术一直牢牢拽在手中,根本没有打算与任何人分享最终的技术成果。
在商业型社会体系中,这种事情比比皆是。
在各行业中,与基因研究关系最密切、最关心事态发展的是医药界。
以长江地区为据点的素问医药品协会早在去年8月就成立了专门机构,下属八大制药公司与武汉大学、长沙大学等高校、国立科研机关及其它有关方面决定,就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生命科学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利用人类基因组解析成果研究开发新药。
而这些医药集团,或多或少都与青竹化工或者是兴华社有着关联,代表着三大集团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力。
总部设在广州的中华制药工业协会最近也在制定从1975年起,开始应用基因组解析成果研制新药的3年计划,该协会三四十家成员企业对此已表示出积极的态度。
具体课题之一是“关于药物动态基因的研究”,内容是解析160 种与药物效用有关的基因的碱基差别、解析变异蛋白质的存在及功能等。
此外还将采集大约1000名志愿者的血液样品,建立数据库,以供解析人体基因使用。
各制药公司也在制定和实施的研究开发计划,其中一家调查咨询公司在年初的调查结果提到,超过70的制药公司都对把基因研究成果应用到医疗领域表示关心,并在积极地获取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研究成果,以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开发新药物。
每家企业平均参加2.1项“官产学”合作攻关项目,而40以上的企业已经同相关领域的国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42.5的企业打算在国内开展联合研究,38.4的企业将致力于加强自身的基础研究。
另外还有27.4 的企业有意与产经联下属的风险企业进行合作或者收买风险企业,中华经济新闻社的最新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0家大制药企业1971年度的研究开发经费达到70亿日元。
这个数据,比前一年增加了12.1,占其药品销售额的14.2,由此可见它们对使用基因研究成果开发新药相当重视。
这时候,连飞逸才真正了解到,现代生物学虽然出现的并不长,可是在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得到了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其体系已经日益完善,有着独到之处。
不过杨文梓一直介绍着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