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愿讲怪力神乱,所以很少谈及宗教内容。这一点,古文会开办的私学也差不多,除了某些特别的玄学研究机构,基本不在民间开办类似的学校。
不过与儒家只重视心性和道德的培养不同,现代私学还增加了大量的知识课程。毕竟物质才是一切的基础。不过把这个当作唯一,又会落入肤浅,使得下一代急功近利,而且不懂得人情世故。
说道私学,模式基本继承孔子当年设立的儒学教育模式,孔子教学态度认真,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卷”,并创造了一套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比如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等等。
因此,从办私学教育时间之长久,从事私学活动精力之集中、私学教育经验之丰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来说,是其他任何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
虽说是仿照古代的私学教育模式。但毕竟时代不同,人的眼光和时事的需求都已经变化。古文会也并非一味的仿造古代。同样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
毕竟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子还仅仅只是诸子中的一子,儒家思想没有被作为治国的工具使用。而随着当时的社会形势的变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为一尊,变成了重要的社会统治资源。
以传递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私塾从此在社会上站住了脚跟,虽历经战乱而绵延不绝。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私塾的发展。当时,科举考试主要是围绕儒家经典“五经”展开的。
明清科举考试的重心向“四书”倾斜,而“四书”同样属于儒家经典的范围。此外,宋明理学家注重对儿童进行伦理教育,并制订乡规民约,推行社会教化活动。
宋明理学的兴起,促成了族塾义学的兴盛。历代帝王都把教育儿童看成是家长自己的责任,对蒙学只是略加提倡、引导而已。官府从不干预私塾办学,任凭私塾在民间自由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长期扮演强势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古代少有变动,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办学的面貌变化不大。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书于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
《论语》、《孟子》属于经典读物,这时,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私塾历来实行个别教学,塾师根据不同人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安排课业,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私塾对学生背书的要求特别高,读书是私塾学生的主要活动。清代,杭州城内著名的宗文义塾在条规中要求学生:“每日读生书,朗读百遍。”
对于文化的传递、人才的培养,私塾在古代曾经做出过贡献,它适应了古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私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距离,因此,私塾受到社会的质疑。
提倡新教育的人指责私塾不开设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知识覆盖面过窄。教材长期不变。知识老化问题严重。
显然,这种枪在说明,中国不能不发展近代新教育。
不过什么才是近代教育,许多人就抱有争议了。
公办学校由于资源和政府意向的问题,彻底抛弃了古代的私塾模式,采取标准化的“量产”,催生新一代的受教育国民。
而私立学校,则是一种承前启后的教育机构,而且针对的是精英教育。
不过花费上,自然不是一般人家可以承担。而且很多时候,有钱也未必能够进去就读。
而现在,连飞逸因为他的哥哥,而得到了一个这样的机会。
赵明娟并没有考虑太久。就同意了这个选择,别看她是个农民出身的小妇人,但也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事关她儿子的前程,哪里还有什么好想的?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都是盼读书而不得,对知识的推崇无以复加,哪有几个说让自己的孩子别去读书而回家帮忙做工的?
估计也只有那些吧知识分子打倒和踩在脚下的国家和时代,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吧。
转学手续很快就办完了,这件事情,赵明娟甚至没有理会连飞逸的反对。毕竟只是个小孩子。比起前程,熟悉的环境和认识的同学,对他的吸引力更加大。
华丽与大气,是连飞逸对这间叫做宏立书院的私立学校的第一个印象。
此前,连飞逸只是生活在一个小康家庭之中,甚至这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要不是他的哥哥连敬秋加入了葵水社,恐怕一家人还只能靠着政府的救济金国货。
之前,连飞逸和他的哥哥连敬秋都还只是在一般的公立学校就读。
经过吴福宁的介绍,郑元宇,就是这间名为宏立书院的贵族学校内除了古文会以外最大的校董。除了古文会之外。还有其他的出资人,出资占到一定比例,就可以成为校董,并且获得一些特权。
当然,这些特权不能干预教学工作。
宏立书院是一间综合的学院。里面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可以直接升级。而无需其他任何的升学考试。
但是,理所当然的,这所学校的入学费用高昂,而且每一年都有着固定的名额,简直就是一个权贵豪门为了培养自己的第二代以及第三代继承人而联合设立的一家私立学校。
不过,最大的出资方是古文会,而且实际管理者也是古文会,其他人对这所学校虽然也有影响力,不过并非绝对。
宏立书院,每年都会特例招收几名品学兼优的特助学生,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要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
而这些拥有就读名额的特助生,却并不一定就是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也有像连飞逸这种出身小康家庭的学生加入。
不过宏立书院的费用太过高昂,所以连飞逸想要在这里就读,就必须通过特助入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学费还是要支付,而且没有任何折扣可言。
不过,这些学费将有葵水社支付。
不要想当然的就认为,贵族学校就是一个养社会寄生虫的销金窝。须知晓,每年宏立书院都会向民间社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