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谈天论道
李世民的箭伤未好,司马行空、玄奘法师、孙小圣、天天都看望他,李世民是有道明君,玄奘法师是得道高僧,司马行空是现代高学历人才,他们在一起谈话,对于治世之道,都有高深的论点。
李世民认为为君者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仁、义、礼、智、信五德,能见之者昌,如弃之者亡。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地万物所应该遵循的法规,道立后而德成,能坚持走正道者便是有德,就是常人说的有道德。仁义则是善良人发自内心的行为,来自恻隐之心,能够惠及他人之心。礼则是以前者为根基发展出来,所有人都需遵守的规范。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智、信则是要有治理天下的智慧,并要取信于人。故之圣贤尽皆是遵循五德的楷模,尧舜禹等等•;;•;;•;;•;;•;;•;;。如今的隋炀帝,却是有违天道、人道,将仁义礼智信统统不顾。他残暴无情,杀父缢兄,谋权篡位,杀害忠良,纳娘图嫂,宠信奸臣。使得民怨沸腾,兵荒马乱,匪患猖獗。许多英雄豪杰,揭竿而起,要推翻隋炀帝的统治。所以说仁义者治国,治理天下,要仁义为先,仁义礼智信一样都不能少,反之则亡国。古有桀纣•;;•;;•;;•;;•;;•;;。
司马行空和玄奘法师对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大加赞赏。司马行空对李世民也进一步有了了解。
后来,他们因为身在少林寺自然谈到了佛教,李世民问道:“听说佛教传自天竺?我对佛教一无所知?”
司马行空在二十一世纪时在少林寺里学过武功,对佛教略知一二,他道:“我对佛教只略知一二,在这里大概讲一讲,也可以说是班门弄斧。佛教,传自于天竺,佛陀,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姓乔答摩,名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天竺。父亲净饭王,是释迦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君主。母后叫做摩耶夫人。根据当时的习俗,佛在很年轻──才十六岁的时候,就和美丽而忠诚的年轻公主耶输陀罗结了婚。青年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在皇宫里享受著随心所欲的豪奢生活。可是,突然之间,他见到人生的真相和人类的痛苦,就下定决心要找出一个方法,来解决这遍及世间的苦恼。在他二十九岁的那年,他的独子罗侯罗刚出世不久,他毅然离开王城,成为一个苦行者,以寻求他的答案。
苦行者乔达摩在恒河流域行脚六年,参访了许多宗教界的名师,研习他们的理论与修行的方法,修练最严格的苦行。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满意。于是他放弃了所有传统的宗教和它们修练的方法,自己另辟蹊径。有一天晚上,坐在尼连禅河边佛陀伽耶(在今比哈尔邦内伽耶地方)一棵树下(这树从那时起就叫做菩提树──智慧之树),乔达摩证了正觉,那时他才三十五岁。之后,大家就都叫他做佛陀──觉者。
证了正觉之后,乔达摩佛陀,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沙纳特地方),为他的一群老同修──五个苦行者,作第一次的说法。从那天起,经过了四十五年之久,他教导了各种阶层的男女──国王、佃农、婆罗门、贱民、巨富、乞丐、圣徒、盗贼,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存丝毫分别之心。他不认同社会上的阶级区分。他所讲的道,对准备了解并实行它的一切男女,全部公开。
在古代的天竺,悉达多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福德的圆满者,更成了最高人格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说到这里司马行空又对玄奘法师道:“我对佛教认识的很浅陋,只知道佛教是一个很伟大的教派。听说佛教还分为小乘教和大乘教?”
玄奘法师道:“自从佛陀始创了教之后,到目前为止,分成两大教系,在各地传流。南方的小乘教,有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越南等;北方的大乘教,有中国、高丽、扶桑等。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点,在于「无神」的教义。无论任何宗教,若非崇拜多神的偶像,便是信奉一神的主宰;唯独佛教,别树一帜,主张因缘与因果,否定神的权威;因此,普通人以为,不信神的主宰,便会落于物的思想,站在佛教的立场,既不偏向唯神论的迷信,也不走向物论的极端,主张以合理的身心,促进个人以及协助他人的人格之完成。谁能达到这个目的,他便是成了佛陀的人。佛陀将他自己成佛的经验和方法,告诉他的弟子们,弟子们一边照著佛陀的话来修行,同时也辗转地告诉他人,这便是以成佛的方法,教化人类大众的佛教了。佛教既然不同于神论和物论的偏激,所以是平易近人的宗教,更是宽容博大的宗教。”
李世民道:“听你这么一说,我才知道佛教是不同于别的宗教,不知你所说的因缘与因果是什么意思?”
玄奘法师道:“我先说姻缘与因果:在古天竺语称为竭摩,梵语,巴利文,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天竺,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业’分为业因、业力、业果。
业因:就是我们再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业力:就是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这一行为(业因)一会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着,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