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就是这样,舅舅沒有历史问題,也沒有成分问題。
组织上解除了他的审查,但他如日中天的晋升也戛然而止。
我的母亲在家是长女,比舅舅大十二岁。这些情形她都是了解的。外祖母的早逝,加上这些变故,拉扯弟妹的责任就无旁贷地落在她身上。二姨嫁出去得早,三姨、四姨和年龄最小的舅舅马文兰,就“跟着大姐过”。舅舅说“我是在大姐背上长大的”。我亲眼见过他们姐弟在一处,他们对母亲的尊重远远超过我这个当儿子的。舅舅给母亲梳头,倒洗脚水;三姨來时母亲已经患病,三姨给母亲擦洗身子,代替父亲给她“擦屎挖尿”,同样的,母亲受之不疑,她这个姐姐当得非常到家。
由母亲的家庭状态,可以断定她的独立性格与早熟。她不是轻轻松松--个人走进我们那座刻着“退一步想,夫然后行”的砖雕大门的。她是背负着一门血仇,负担着沉重的娘家责任來的,这样的仇恨,同样可以带來野性的反叛意识!我越來越清楚地看清了母亲,她爱父亲,但她自己就是她自己,从來也沒有看自己是“凌××爱人”或“政委夫人”,她和父亲----有点什么----战友味吧!在栾川、陕县、洛阳,我基本是“随妈”。大抵都住个明暗套间,里头住人,外头办公开会。到邓县,父亲在武装部是政委,房子给了四间,我们兄妹和保姆都住在武装部院里。我单独跟母亲,母亲极少谈她在队伍里的境遇,我对她在单位的情况一无所知。父亲更是沉默如石,但此刻的我们已经有能力观察这些事了。母亲的情形我们感觉不到,在洛阳、陕县,她是勃勃的精神气儿,一直是副职,到邓县,主管法院,仍旧是副院长----她在昔西县是县妇救会主席.降了再降,一直沒有“恢复”到原位去.她和父亲一样.被图钉钉住了,“副”了一辈子。我不是个在乎名位的人,但这种位置在那年代代表着“礼”与“理”----是社会地位与社会对人认同的标准,这就是另一回事了。曾经一度人们称她“马部长”--是政法部吧,但很快她就病倒了--那是夏天,她下乡回來在家洗脸,父亲说了准备让她提“县委委员(常委)”的事,又说“有人说,叫她进來(当委员)吧,进來再狠狠整她!”母亲就是听见这句话一下子颓然倒了下去……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母亲有大漠孤雁那样的气质,在我的印象中她确实不是飞针走线做窗下女红工作的女人,而是骑马打枪的英雄。我对父亲敬是佩服,有“尽义务”的成分,我对母亲则是崇拜,终生的崇拜。她的死,是成神了,“聪明正直谓之神”,她是二者兼备----她死后连着几年,南阳在她忌日秋雨连绵----天都在哭。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的这个认知并不全面。爸爸、姑姑都告诉我,母亲是个“过日子人”。仅从针线活而言,“王家庄”一带无人能比。
“你奶奶是很挑剔的人,”姑姑说过,“新來媳妇,三天过后就得给婆婆针线活样品,你奶奶要求补补丁时,补上去的布要和原布色调一样,远远的不能看出是补丁,你妈做补丁不但是原色对原色,连布纹一丝一线都对得严严整整。她这样的针线你奶奶都惊讶异常。”
但在我的实际生活中,我幼时穿的衣服鞋袜都不是母亲的作品,而是劳改犯一准确说是女犯人做的。偶尔我剐破了衣服,肩头上、屁股上会绽出三角破口,这倒是母亲一针一线连起來,我沒有细看过补口,她连得那么快,不可能“布纹对布纹”。我觉得看她擦枪更习惯,更自然些。一捧枪机零件,在她手中如活泼泼的小鱼,很快对起來,就成了一支小巧的----双笔剑枪。
父亲教给我是“狼吞虎咽”地吃饭。到如今,我吃西瓜不吐子,吃米饭不咀嚼,吃得前胸两手油渍,还常常遭到家人的噱笑。有一次一家出版社请我吃饭,一编辑说“凌老师的吃相”,怎样如何,招得社长大怒,要端掉他这“吃相好”的编辑饭碗,还是我來说情才免了他这一劫--但社长肯定对我吃饭的样子是“瞧科”了的,的确是不好。母亲也沒有批评过我吃饭,她只是说我:“慢点,谁和你抢(饭)。”每年看我的成绩单,她会发怒,“你爸在小学上过四年,年年都是头名,我一天学也沒上过,也比你强,你是个吃僧(生)!'吃僧大概和饭桶的意思差不多吧--一和老师的评价一致。但现在回忆起來,我还是宁愿母亲骂我一句受用些。
因为我知道感情。母亲自己节衣缩食,有时带一点好吃的,会笑着对我说,“俺孩是个吃僧,好好吃哇。”她会坐在一旁看着我把一大海碗饺子或者鸡蛋炒米饭吃得干干净净。有一次给院子里的花浇水,沒有扁担,我双手提两桶水來回运水,母亲笑着对父亲说:‘解放提水像提两包棉花(那样轻松)----孩不但能吃,也能干。”
母亲也做吃的。但大多数是吃食堂,她初到栾川,是公安局锄奸股的股长,以后股又改称侦察股,她仍是这个职务。吃饭就在公安局食堂。我的印象那伙食是不错的,大约公安局内的孩子很少,叔叔阿姨都非常亲我,我的“不错”的印象,是我能受到最特殊的照顾的结果,不论什么时候进大厨房,炊事员总会把一个包子或一条猪尾巴递给我:“这是叔叔留给你的,悄悄吃,别叫二胖子(另一小孩)看见了……”我喜爱吃醋炒土豆丝,食堂改善生活常有这个菜,我和母亲一道坐在水渠旁的土坎上吃饭,母亲会把她碗里的土豆丝一点一点拣到我的碗里。我从來也沒想到过让一让她,老实不客气全部吃光,在栾川、陕县、洛阳,一直到邓县,母亲一直吃食堂,她是一下子被山一样的病压倒,才离开食堂的。
但她偶尔的,也会有一点小制作。在洛阳市郊区公安局,是她生活相对安定的时期。那时的星期天,食堂一早一晚两餐。中午,母亲会给我们包饺子吃。她包的饺子,一律只有拇指大小,像一队队的士兵,整齐排列在垫了报纸的桌子上。然后做“臊’:红萝卜、豆腐、土豆丁菠菜叶,炒好加红糖少许,再兑水,加粉丝----饺子出锅,浇上这样的汤汁,再加一点黄酒--这就是山西特有的“头脑饺子”。可能只有昔阳才有这种饭。我在写《康熙大帝》第二卷时,特意地把它写了进去,我希望我的读者能够知道它:比如你肠胃不适或者拉肚子、痢疾之类,热乎乎來这么一碗,它的医学效应是异乎寻常的好----假如你沒有病,这饭的鲜美口感也是非常特殊的,而且吃饺子之后往往口干舌燥,这种饺子下去非常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