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刘邦第二次尝到了牵着项羽鼻子走、争取主动的甜头,也是刘邦以战略主动赢得战役胜利的成功尝试。
汉四年(前203)冬十月,韩信攻破齐国。此时,刘邦在主战场虽然仍沒有任何起色,但他已从北面、西面、东面初步形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韩信破齐之日,已是项羽败亡之时,同时也是刘邦军事战略思想发挥最大效应之时。
项羽听说韩信攻占了齐国,立即派他最得力的大将龙且带兵救齐。这说明项羽虽然人在荥阳主战场,却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刘邦战略包围的压力。
汉四年冬十一月,龙且兵败被杀,韩信巩固了对齐地的控制。
面对军事上的失败,项羽派说客武涉前往齐地面见韩信。
派说客去说服韩信叛汉,在项羽來说实在是破天荒的举动。游说、策反,从來都是一种政治手段,项羽一贯迷信武力,极少使用这种手段。项羽采用这种非常手段,说明项羽已经意识到刘邦的战略包围给他带來的巨大压力。
23.中分鸿沟刘项议和刘、项主战场上,刘邦仍然沒有优势。但是,项羽却因刘邦战略优势的逐步形成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少助、食尽”两大威胁。
汉四年(前203)秋九月,刘邦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连续派出说客,终于说服项羽释放太公、吕后,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即成了楚汉的分界线。鸿沟,是战国时魏国留的沟通黄河与淮河的运河,北起荥阳,南至中牟、开封,南流至沈丘入淮河的支流颍水。
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即來源于鸿沟。所谓楚河、汉界都是指鸿沟而言。今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项羽的鸿沟议和是不得不议和。
整个荥阳之战的过程就是项羽在荥阳战场上屡战屡胜的过程,但是,项羽在局部战场的节节胜利并沒有给他带來全局的胜利;相反,当项羽在成皋和刘邦相持的二十八个月中,他的战略全局方面的优势却在不断缩小。
韩信平定了项羽分封的魏、代、赵、燕、齐诸国,控制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形成了从北面、东面包围项羽的态势。对刘邦來说,韩信破魏、灭代、败赵、降燕、亡齐,不仅在北方和东方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而且也解除了自己主战场的侧面威胁。同时,刘邦获得了燕、赵等地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大大加强了主战场的力量。
荥阳之战的二十八个月中,项羽在荥阳战场上胜利的过程,也就是他在全局上失败的过程。这样的统帅怎么能算得上“善战”呢?项羽英勇是实,善战是虚;严格來讲,项羽只英勇,并不善战。尤其是不善于战略决战,这是项羽最终败亡的惨痛教训。
战略讲的是全局,是整体。战略布局讲究着眼于整体和长远,不拘泥于局部细节。刘邦虽然在荥阳之战中每战必败,但是,由于战略全局走活,荥阳主战场失败的过程反倒成了他在战略上最终战胜项羽的过程。
项羽在荥阳会战中倾注了全力,这一仗持续时间之长,对项羽最终失败的影响之大,在项羽一生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政治上、军事上犯了那么多错误呢?请看:自毁长城。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