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鸿门宴 (三)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有出头之日。所以,项羽杀怀王也是怀王一逼再逼的必然结果。

    项羽召集众将,告诉他们:怀王是我家项梁所立,三年反秦,怀王没有任何功劳,他怎么能够主持盟约(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真正打江山的是你们大家和我(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项羽讲的是实话,但是在操作上不够谨慎,因为怀王是杀不得的。杀了怀王,就是以臣弑君,就给了自己的政治对手一面正义的旗帜,而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极大的被动。

    刘邦的目的是做大汉皇帝,他与项羽一样不能容忍怀王凌驾于自己之上。所以,项羽不杀怀王,刘邦将来也必然会除掉怀王。项羽率先除掉怀王,做了刘邦未来要做的事,又给了刘邦一个讨伐项羽的最好借口,这是项羽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误!

    公元前205年月三月,刘邦第一次出关到达洛阳,新城(今河南偃师)三老董公(负责教育的乡官)建议刘邦为义帝发丧,公开讨伐项羽。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刘邦不但为义帝发丧,还整整为义帝哭祭了三天,并派使者遍告天下诸侯:义帝是天下的共主,如今项羽先则流放义帝,继则将义帝杀害,这是大逆无道之举(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希望天下的诸侯能够与我一道讨伐诛杀义帝的逆贼(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项羽诛杀义帝成为项羽在政治上陷于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成为刘邦在政治上打击项羽的一面正义的旗帜。

    迷信武力迷信武力是项羽政治幼稚的第三个表现。

    项羽迷信武力有它的客观基础,就是项羽个人的勇猛善战。项羽在垓下被围之时唱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力能拔山,豪气盖世,但是,战局对我如此不利,连一生追随我转战的宝马也不愿再跑了。宝马不愿再跑了怎么办?虞啊虞啊,我怎么安排你?

    这首歌充满了英雄末路的万绪悲凉,与刘邦的《大风歌》同样有名。其中,“力拔山兮气盖世”七个字表达了项羽对自己武力的肯定,这是项羽迷信武力的基础。

    这就是著名的霸王别姬。骓,是跟随项羽转战南北的宝马;虞,是项羽最宠爱的美女,一直追随项羽,在项羽垓下突围之后,虞可能自杀身亡。今天安徽灵璧县城东十五里的宿泗公路旁有虞姬墓,墓碑横额刻有“巾帼千秋”四字。两旁对联是: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项羽迷信武力,不懂得军事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军事并非目的。因此,不讲政治策略,暴虐滥杀,绝对不可取。

    项羽起兵不久,攻打襄城(今河南襄城),久攻不下,攻下来之后,将襄城的成年男子全部活埋(已拔,皆坑之)。

    这件屠城之事成了项羽残暴的第一项指控。

    当怀王召集大家商议进兵攻秦之事时,怀王身边近臣列举项羽暴虐的案例即是曾经屠杀了襄城的百姓。

    汉元年(前206年)四月,项羽分封诸侯归国,其中齐地分封了三位诸侯王。没有得到分封的田荣率先在齐地叛乱,拒绝项羽分封的齐王入境,并且杀死胶东王,指示彭越杀济北王,然后田荣自己独占了整个三齐之地,也就是整个的山东。

    项羽率部平定田荣,田荣败走平原,平原的百姓杀死了田荣。按理说,如果项羽在田荣死后再对齐地进行一些政治安抚,齐地的叛乱便可彻底平定,但是,项羽却到处焚烧房屋,杀戮田荣降卒(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田荣降卒),逼得齐地百姓纷纷反叛项羽(齐人相聚而叛之),田荣的弟弟田横乘机起兵反楚(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

    当时,刘邦在关中已经得逞,项羽需要的是迅速平定齐地,抽身对付刘邦。但是由于他迷信武力,一味屠杀,结果身陷齐地战场,无从抽身(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刘邦趁机坐大坐在,占领整个关中,进而出兵东进,一直打到彭城。

    再比如说外黄(今河南民权县)事件。

    汉四年,刘邦第二次在项羽猛攻下失守成皋,仅和滕公逃出城,到达韩信所在的河北。刘邦夺走了韩信手下的精兵,并接受了郎中郑忠的建议,命令刘贾率兵两万,帮助彭越在梁地烧楚军粮。

    这一年,项羽面临起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危机。先是韩信攻齐地,接着是龙且军团被韩信全部歼灭,彭越又南下切断项羽军粮道(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所以,项羽被迫第二次从成皋前线回来平定彭越之乱。彭越这次出兵,占了十七座城。项羽费了好大力气才攻下外黄。由于攻占外黄伤亡颇多,项羽占领外黄后,曾下令杀戮城中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乃东行击陈留、外黄,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指城东,欲?之)。但是,这件事却被外黄县令一位幕僚的十三岁小孩子制止了。此事说来真怪,这位十三岁的小娃娃,对项羽说:彭越势力大,外黄抗不住,只能暂时投降彭越,等待大王。现在大王来了,又要将满城的男人杀光。如果这样干,整个外黄以东的这十几座城,都不敢降项王了(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

    项羽听了这位十三岁小孩子的话,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就把原来准备屠杀的外黄男人全放了(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者)。

    这事一传开,从外黄到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的十几座城立即都归顺了项羽,项羽迅速平定了彭越占领的梁地(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王安石《范?二首》的第二首说:?人七十漫多奇,为汉驱民了不知。

    谁合军中称亚父,直须推让外黄儿。

    ?,居?,即今安徽桐城。范增是居?人,故称其为“?人”。

    这首诗说:范增七十多岁,号称多奇计,实际上他是在为汉王刘邦驱赶百姓。谁说他可以在项羽的军队中称为“亚父”?真应当把远远胜过范增的外黄县令门客的孩子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