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 项羽入关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怒”。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刘、项两家在刘邦入关、秦王子婴出降的那一刻已经由并肩作战的友军转化为争夺秦末大起义胜利果实的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所以,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阻止项羽入关是意料之中的事。同样,用军事手段在刘邦集团足以强大之前就加以消灭是项羽集团的最佳选择。

    我们知道,巨鹿之战之后天下反秦武装已经由项羽统一领导了,虽然齐地还有不愿帮助楚军救赵的田荣,和无所归属的彭越,但是,田荣、彭越都无法构成对项羽集团的巨大威胁。唯独刘邦集团,一是先入关中占有政治优势,二是军事力量比田荣、彭越都强得多。审时度势,威胁项羽集团的只有刘邦集团。

    彭越(?~前196),字仲,昌邑人(今山东县)。西汉大将,拜魏相国,又被封为梁王。彭越在秦末起义中战功赫赫,但并未被项羽封侯。彭越是中国战争史上游击战的始祖,在楚汉战争中,他率部在楚军的后方开展游击战,使项羽疲于应付。楚汉战争正是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后方游击战的基础上,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后吕后强加以莫须有之谋反罪灭族。如果项羽有此清醒的认识,那又何必“大怒”呢?刘邦把守函谷关,阻止项羽入关,恰恰给了项羽攻打刘邦集团的一个最好借口!

    对刘邦来说这叫做利令智昏,对项羽来说这叫做天赐良机!

    趁刘邦羽翼未丰之际,从军事上解决刘邦集团,对项羽集团来说当然是上上策。所以,我认为,项羽如果有清醒、理智的政治头脑,不但不应当“大怒”,而且应当大笑!该大笑不大笑,反而“大怒”,说明项羽此时完全不懂他和刘邦集团的关系。这是项羽政治幼稚的突出表现!

    5.戏水西岸剑拔弩张得密报再起怒火项羽打进函谷关,驻兵戏西,也就是戏水西岸。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密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司马,是军队中的军法官,当时设有左右两个,分别称为左司马、右司马。曹无伤的密报,证实了刘邦称王关中的意图。这与项羽称霸天下的意图相左,使得项羽的自尊和虚荣再一次受到伤害,所以,项羽又一次“大怒”。

    如果说第一个“大怒”是在历史转折刚刚开始之时,项羽还不及思考刘、项两家的关系,尚有可原谅之处,项羽的第二个“大怒”则显得幼稚无知,不可原谅。刘、项两家争夺天下的局面已经明朗,何必还要“大怒”呢?无论你项羽如何对待刘邦,刘邦终归是要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因此,得到曹无伤密报的项羽应当毫不迟疑地用军事手段解决刘邦集团。

    曹无伤的密告讲了三点:一是刘邦要做关中王,二是刘邦要让秦降王子婴为相国,三是刘邦想把秦宫的财宝全部归为己有。

    这三点之中没有一点是项羽能够同意的,所以,项羽必然会“大怒”。

    恨刘邦拟动干戈项羽在第二个“大怒”之后,做出了一个对自己集团最正确的决定:第二天一早让士兵们好好吃一顿饭,然后为我把刘邦的军队给灭掉(旦日飧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这一决定对项羽集团来说,是一个极为英明的决定。但是,这个正确决定也有着它先天的重大缺陷。

    第一,基础不牢。

    项羽的这一正确决定是在盛怒之下做出的,是在他个人自尊与虚荣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做出的;不是建立在对秦王朝灭亡之后天下形势的冷静、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因此,它的基础存有重大缺陷。一旦项羽个人的虚荣与自尊得到了满足,这个决定随时都可能撤销。

    第二点,随意性太强。

    项羽用武力解决刘、项两大集团关系的决定是项羽个人做出来的,他没有和集团核心成员认真讨论过这一重大决策。因此,个人的专断导致项羽可以在不和集团核心成员充分协商后由他一人自主撤销。所以,这个决定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项羽的这一决定一下子引发了五个人的反应。

    第一个人是司马迁,他在《项羽本纪》说到这一决定后写了五句话: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坝上。

    司马迁的交代让我们明白了刘、项两大集团当时的力量悬殊――战略优势明显在项羽这边。因此,在貌似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饱含了司马迁的惋惜之情(这种在客观叙事中不露倾向而实含明显倾向的抒情,是《史记》中最为成功的抒情方式之一)。

    第二个人是范增。

    范增是项羽集团的唯一谋士,他认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贸,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范增这番话有两个要点:一是刘邦志向远大,二是刘邦有天子之气。结论是“急击勿失”。

    范增发现,贪财好色的刘邦入关之后竟然“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刘邦这种做法显然是在收买民心,志存高远。

    就这一点而言,范增比项羽高明,他看出了刘邦远大的政治志向,力劝项羽尽早解决刘邦的问题。但是,范增并没有从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两大军事集团存在的必然性冲突这一关键角度讲清利害。因此,范增这番话并没有抓住要害。范增没有说明刘邦入关、子婴投降意味着刘、项关系从并肩作战的友军已经转化为根本利害相冲突的两大对立军事集团,因此,范增不可能真正帮助项羽从战略高度认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报前恩项伯泄密第三个人是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堂叔,此时正任项羽的左尹,就是左相,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项伯得知项羽这一重大决定后,立即“夜见张良”。

    名缠,最小的叔父,项羽统兵后任左尹,随项羽一起进入关中。鸿门宴前与刘邦结为儿女亲家。楚汉之争中处处维护刘邦。项羽败亡后,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其姓刘。受封三年后死去,其嗣子项睢因罪未承爵。项伯为什么要冒险夜见张良呢?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