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东阳县之时,东阳县的一些年轻人,杀死本县县令,聚集了几千人起义。但是,起义军中没有合适的领军人物(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找来找去,发现东阳令史陈婴的资历、声望、才干都很合适,他们便要求陈婴做首领,遭到陈婴拒绝,于是,他们强迫陈婴当了头(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
由于陈婴在东阳非常有声望,所以,陈婴做了首领后,这支队伍一下子发展到两万多人(县中从者得二万人)。
这些起义的青年人看到义军迅速壮大,便要立陈婴为王,建立一支与众不同、头裹青巾为标志、不隶属于任何人的特殊军队――苍头军(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但是,陈婴的母亲不同意。陈母说: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就从来没有听说你家的祖先有大富大贵的人(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如今突然称王,恐怕不吉利(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找个名家归附在人家名下(不如有所属),事成了可以封侯;事砸了也容易逃,不至于被人指名道姓地通缉(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自古以来,对造反的人实行的都是首恶(世所指名)必办,胁从不问,因为历来都是法不治众。陈母就是要陈婴当个胁从,不要当必办的首恶。这和刘邦刚刚起兵时的情况一样,萧何、曹参等人在秦朝时都比刘邦官位高,但是,一旦起义造反,他们都不敢当头,害怕成为首恶。只有胆大的刘邦敢于当这个头,不怕“世所指名”。
萧何(?~前193),之一,沛(今属江苏)人。任秦沛县狱吏,辅佐起义。刘邦封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汉代建立后,以功最高封为“赞侯”,位次第一。协助高祖消灭韩信、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惠帝二年(前193)卒,谥号“文终侯”。病危时,推荐继任相国。
曹参(?~前190),字敬伯,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随汉高祖刘邦起兵,高祖六年(前201)封平阳侯。惠帝二年(前193)继相位,为汉代第二位相国。主张清静无为,仍前朝旧制,史称“萧规曹随”。对于一个政权来说,“世所指名”,就是匪首。
陈婴听了母亲的话就不敢为王(婴乃不敢为王),不做匪首,这是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陈婴要把这支队伍交给谁来带领,就不是一个人之常情的问题,而是受一种观念的支配。他对下属说:项氏世世为将,在楚国非常有名(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如果我们想起兵反秦,非项氏来领导这支队伍不行(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们要是能依靠项氏这样的名门大族,一定能够灭亡秦国(我倚名族,亡秦必矣)。陈婴的建议得到了东阳起义军的赞同。所以,陈婴就率领这支两万多人的军队投靠了项梁、项羽(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
陈婴的建议能够得到起义军大多数人的认同,说明当时多数人都认可项氏,项氏家族在楚地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这是项羽的重要政治资本,也是项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末大起义中还有一位受过秦朝黥刑的勇将――英布,因为他受过黥刑(脸上刺字),故亦称黥布。黥布因触犯秦法而被罚至骊山做苦工,便纠集了一些囚徒,逃出来当了强盗。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他也乘势起兵,并且在陈婴归属项梁之后也归属了项梁。项梁战死之后他成了项羽的部下,成为项羽手下最勇猛的将军。项羽分封天下十八诸侯王时,黥布因为战功居所有将领之首而被项羽封为九江王。
黥布在起兵后归属项梁,与陈婴归属项梁一样,也是因为项氏世世为楚将,名声极大。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六国的遗老、官僚及普通百姓对被秦国灭掉的六国旧政权仍然存在着很强的依恋心态。六国旧政权的幸存者,实际上成为了与秦朝中央政府抗衡的一支主要力量。
陈婴、黥布皈依的不仅是名门望族项氏,而且是自战国以来长期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股强大政治势力。
范增议立楚怀王项梁响应陈涉起兵反秦,使楚地迅速成为天下反秦势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但是,树大招风。秦朝大将章邯在击败了攻入函谷关的陈胜部将周市之后,率兵首先攻打楚地的反秦武装。陈胜、吴广接连被杀。
章邯(?~公元前205),字少荣。秦末大将。秦二世时任少府。受命迎击起义军。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巨鹿战败投降,随入关,封雍王。楚汉战争中,章邯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城破自杀。陈胜战死之后,项梁成为楚地反秦武装的核心人物。项梁在得知陈胜战死的确切消息之后,召集楚地各路反秦武装开会,刘邦也来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商讨下一步的行动。
七十岁的范增对项梁说,陈胜的失败是必然的(陈胜败固当)。秦灭六国,最亏的是楚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怀王误入秦国,最终没有返回故国,所以,楚国百姓都非常怀念怀王(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陈胜率先起义,没有立楚王的后代,而是自己称王,所以不可能支撑多久(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如今,这么多起兵的人都归属你,是因为项氏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将领。范增建议项梁立楚王的后人为楚王(今君起江东,楚?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范增(前277~前204),是居(今安徽省桐城南)人。秦二世二年(前208),范增投靠了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后裔为楚怀王,以号召天下百姓。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封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反以反间计见忌于项羽,忧愤病逝。范增的建议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在烽烟四起的反秦初期,立战国时期楚王的后人为楚王,对当时的楚地老百姓确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秦朝灭亡之后,如何处理在反秦斗争中重新称王的六国君王后裔,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敏感的政治问题。
继续保持他们的王位,等于拱手将推翻暴秦的胜利果实送给他人,这是任何一个胜利者都很难办到的事;如果废弃他们在反秦初期确立的王位,非常容易引来政治对手的攻击,成为政治上的一大败笔。谁做了推翻暴秦的盟主,谁就捧上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