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人类应该信仰什么(二)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力量。噢,这次你是要选择死亡的武器还是生命的器具?是必然的毁灭还是可能的生存?”

    §§§第四节 宇宙给人类的伟大启示

    我们今天所欠缺的东西正是对天启的新理解。从历史典故中看,天启是发生在西奈山上的。上帝通过圣经或先知与圣徒在西奈山上表述了自己的意志。

    而事实上,天启应该被看做是日常生活中和上帝的共存,人类的命运的器具往往就是上帝传送意志的工具。一个好友,一个充满爱心的母亲,或者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领袖就负载着神性,就像沥青包含着抵制辐射的不羁能力一样。

    将上帝看做具有仁爱和创造力,看做人类自赎和完善自己的源泉,这绝非一种主观的印象,因为整个宇宙都在切切实实地证明着这一神圣的概念。这是一个彼此相连的世界,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储存着永无止境的仁爱、真实和美好。世界上确实有恶行涌动,但正如哲学家怀特海所指出的,在人类历史的大潮中,这些恶都不会永远地存在下去,也不会取得对善的胜利。它们终将屈从于正面的、富于生命力的人类潜能。

    正是在善良的人的日常琐事中,上帝得以向人们阐明自己的心声。先是从一个善良的父亲或善良的母亲的性格那里看到何为“良善”,再转到更为普遍的上帝的“良善”,这是合情合理的。对上帝的这一看法,正是根植于像家庭这样充满和睦和亲切感的社会形式之中,然而才逐渐延伸到无限的领域中去,逐渐地成熟,从而成为不朽的。

    我们不能说上帝是我们臆想中的一种印象,其实我们无处不在地与上帝相遇。“相遇”意味着我们能与上帝谋面,与这个真理的倡导者、仁爱的创造者和正义的追寻者面对面地进行沟通。

    从某种意义上看,在宇宙带给我们的伟大启示中,我们能够学到的东西比斯宾诺莎曾经说过的还要多。我们的仁爱、同情与上帝相关联。它们居于此处。就像是万有引力定律之于自然界,它们是上帝赋予世界的构架基础。

    人类不仅仅与神圣的价值准则相遇,而且我们本身就体现、呈现并传承它们,我们是价值的传播者,在它的光影下起舞。留待我们自己决定的重要问題是,我们要做神的什么样的使者。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是否是上帝的合格使者,我们是在冷酷之中表现出对智慧而非神性的信仰了?还是在充满创造力的同情中成为上帝值得信赖的真正臣子?

    我们确实无法真正地为上帝下定义,因为人类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我们的见识总是肤浅的,也许借助于比喻,我们才能解释真正的神性。但让许多人不理解的是,我们对宇宙的科学揭示同样是某种形式的比喻,正如宗教所描述的一样。人类认为,在他们将世界称作是一个大机器时,他们的用词很准确,这难道不是一个比喻、一个暗喻吗?

    理智、目的、求生的意志、爱的需求、面对世界的渴望----所有这些都是通往现实的重要途径,就像是原子和电子一般。有时候,在我看來,我们之所以用习惯和粗俗,而非善良和良知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正是我们甘愿以一种低级的眼光來审视自己----好像我们人类不配作为神性之镜一般。

    这或许正是在一些神学圈子中,总是流行精神上的自我贬低的原因之所在。但是,为什么我们必须通过将复杂化为简单來解释这个世界呢?这并沒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为什么我们对原子倍加尊崇而对人心却置之不理?为什么我们不相信在内心深处,也存在着最高的、反映着宇宙之中最深沉的东西----我们的力量之源了?正是这力量让我们可以不断地去寻找完美和至善。

    或许我们还未认识到上帝的本质,但是上帝规定了种种律条----即对社会、心智的普遍法则,以及道德上的约束力----这些我们都已经具有。就像是哈可因所坚持认为的那样,上帝为世人疗伤并非梦幻,而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和上帝的相遇既在心智的完善也在自然的普遍之中,既处于人性的目标之中,也处于原子运动的规律之中。

    疯狂的男人,敏感的女人,他们对上帝只是抱有病态的尊重。从那些病态的迷乱中获得自由,这正是宗教偏见的肇端!一旦我们从人类的实例中懂得了正义与仁爱,我们就会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正义的世界,这种对世界的解释并非黑暗中尖厉的口哨。人类无需将仁爱与理性加入宇宙,因为他发现它们就在那里;他无需将这些特性投射到世界中,因为我们就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与它们相遇。

    这种对上帝的理解并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过程之中也正重新构建着上帝的理念,比以往多了一份成熟而少了一份脆弱。我们对上帝的新观念并非是说上帝改变了自己,而是说随着自己见解与经历的改变,我们自身也在发生改变。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