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三)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怎样摆脱死亡带來的悲伤这个问題上,传统的犹太教采取的方法是可以从现代心理学中找到根据的。但现代很多崇尚自由主义的教派在处理这个问題时并非如此。我们现代人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总是因自己的情绪化而感到羞愧,不敢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如此一來,我们对自己的情感不是在压抑,而是在逃避,这两种做法都是缺乏明智的。

    现代自由主义宗教人士和宗教领袖仍然相信这种不符合心理学的错误观点,他们甚至将死亡看作是一种人的幻想。在安排丧事的时候,制止人们大哭,不许人们宣泄感情,也禁止“有损尊严的场面”出现。于是,灵柩埋在了鲜花丛中,黄土也隐藏在了一片虚假的绿色之间。

    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都是出于好意,他们是为了让死者的家属避免过度地悲伤,害怕他们的情绪突然爆发会伤害身心。同样,亲戚和朋友几乎使用了所有的谈话方式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这些做法的动机也是好的,为的是让他们不要总是想着死者,减轻一下他们那极度的悲痛。

    但遗憾的是,这些做法都是不恰当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错误的方式建立在了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即人是不应该去惩罚自己的;沉溺于一种情绪当中对人是有害的;失去亲人的人应该保护自己,不要有什么绝望的念头;要掩饰自己心中的痛苦,要避免直接面对生活中最痛苦的事情。这样一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反倒成为了一种禁忌。但在整个20世纪的上半叶,人们对人类的情感认识大体上就是这样的,而上面那些做法也是这种想法的反映。

    从一定的意义上将,当人们处于悲痛之中时,整个现代文明的虚伪性就暴露无遗了。现代人为了安慰自己,炮制出了一个完美无瑕的上帝,这说明文明已经对现实产生了十足的恐惧感。为了逃避痛苦,压抑悲伤,文明的精神也在不断的萎缩着,这是何等的可怕啊!

    弗洛伊德坚信,如果沒有通过恰当的方式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宣泄出來,这种情感并沒有真正地消失,这是他在心理学领域上开创性的伟大发现之一。他指出,这些潜藏着的情感,是精神失常和心灵伤痛的根源所在。它们因无处发泄,就以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形式表现出來,用來反击和报复它的主人。

    现在,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这种关于情感生活的心理学说只能用來分析**。但林德曼博士关于悲痛情绪所做的试验表明,人的所有情感都需要有节有度地表现出來,不仅仅只有**才如此。任何一种情感过度压抑最终都有可能以精神的崩溃和失常收场。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面对失去至亲这一残酷的现实时,我们应当把当时的悲痛毫无保留地宣泄出來。当然,当我们不再感觉到痛苦了,我们也不要假装悲伤了。

    例如,当一位年迈的父(母)亲因患不治之症而去世了,我们就不会感到非常悲痛了。从一个方面看,如果我们确实感到极度的痛苦,我们不必害怕将其表露出來,或担心对别人造成伤害,不要在传统习俗的压力之下压抑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不要奢望能够迅速地获得别人的慰藉。实际上,痛苦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是最具治疗作用的,正常的悲痛如果不能及时地得到宣泄,以后就很有可能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别忘了,我们身体中的泪腺就是应付这段悲伤时光的。我们不但不要因为悲痛而感到羞愧,要深信痛苦并非像现在这样永久地折磨着我们,而且要学会向别人倾诉。

    通过与朋友和同事之间富有创造性的谈话,我们完全可以修复那已经破碎的情感世界。我们不应该抵制來自社会交往的各种同情和各种刺激,我们应该学会拒绝对这一较慢的痊愈过程表示出厌烦的情绪。

    我们要加强身心上的锻炼,并充分地认识到,从悲伤的低谷中走出來,恢复宁静的生活需要经过很多阶段:不可忍受的痛苦期、悲伤期、空虚无聊期、抵制安慰期、厌倦生活期,然后在爱、友谊、社会竞争这些积极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应对生活所发起的挑战。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