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人类对爱的无限渴求(三)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些亲英派的财产,用暴力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时,华盛顿却安排这些亲英派迅速地离开了美国,前往加拿大。自由是保证社会道德的必要条件,为了保卫自由,华盛顿在其他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

    罗杰·威廉认为,在塞勒姆不会有真正的宗教自由,他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穿过寒冷的森林,找到了美国的第一个民间圣殿----普罗维登斯,因为这里主张宗教教派之间的宽容。菲利浦·布鲁克斯在他的一次布道中将美国的宽容精神提炼为如下的一段文字:“宽容的态度在两颗对立的心灵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互敬的关系。我不同意我朋友的观点,但是我必须尊重他。我希望朋友真诚地信奉自己的观点,然而我有权利、有责任去说服他,使他同意我的观点。宽容好比是一个奇特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对观点的严肃批判和不追究其个人责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尽管提倡宽容的人通常具有坚定的信念,但宽容本身却是一株脆弱的树苗,它需要大家的精心呵护。如果不加照料与呵护,它会枯萎甚至死亡。随着宽容精神的消失,整个社会也将变得狭隘和专制,这是极其危险的、有害的。

    这种偏执会在无声无息中扩散开來。人们的基本权利会受到漠视,言论、出版会受到严格的审查,人们相互之间的仇恨也会逐步地深化,法律也就成为驯服人民的工具。很快,他们就像是迷失在了黑暗的森林之中,沒有光,沒有安全感,有的只是笼罩在心头上的恐惧的阴影。

    民主就是宽容原则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运作和体现。在政治领域中运用宽容的原则,就是要接受而非消灭不同己见者。其实,这些持有异见的人士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是一股批判的力量,可以防止执政党变得过于专制和腐败。这也是民主政治的首要前提,如果宽容不复存在,民主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第八节 宗教教义中的爱与恨

    宗教非常关心人性中的爱与恨。就这一点而言,借助动机心理学的发现,宗教的目标也许会阐述得更加清楚。我们不应该去强迫人们信奉利他主义,而应该揭开自恋和自虐的假面具,认清自我憎恶的真面目。这样的话,宗教才可以帮助人们弄清楚造成自我性格扭曲的根源是什么,并告诉人们如何抵制这股扭曲的力量,获得心灵的宁静。

    对他人虚假的爱,常常是伪装了的虐待,宗教自然会揭开它们的面纱。这样,我们便能够直观地理解真正的爱意味着什么,真爱和虚假的爱之间有何微妙的区别。我们便会更加坚信,对他人爱不再是幻想,它是真实存在的,是我们人类生活中最根本的心理冲动。

    宗教让我们懂得,有些人只求索取而吝于付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其人格发展受阻的结果。我们应该对这类人抱有深深的同情而不是责备,并帮助他们改变这种心理,就像医生帮助那些天生有缺陷的,发育不全的儿童一样,通过注射荷尔蒙和内分泌腺激素,也可以使他们在生理上尽快地发育成熟。现在,我们应该用新眼光去看待那些自私的灵魂,就像我们看待那些发育不全的人一样。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是道德上的弱者,精神上的侏儒。只求索取而不讲付出,只不过是精神残疾人而已。

    宗教在汲取现代心理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理解了爱的含义,明白了什么是成熟的爱,什么是不成熟的爱。如果对自身的缺陷和过去的失败耿耿于怀,苛求自己去弥补那些不可挽回的过去,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精神重负,这样的自爱是极不成熟的。如果我们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完全自立,那么,无论我们花多大的精力去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也只是走在了歧途上,徒劳无功,就像是宗教裁判所的法官“爱”异教徒一样,结果却是将其烧死。

    我们对同胞成熟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我们并不苛求别人做自己能力不可能完成的事。成熟的爱蕴含着这样的生活理念:学会宽容,互敬互爱,独立自强,互相学习,和平共处,共同进步。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个性和优点,这样的爱才是真正成熟的爱。

    如果一个人懂得尊重自己个性中的创造性和建设性因素,并认为那是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影响的结果,那么他就愿意付出爱,也愿意接受爱,而不是去支配别人,更不是去被别人奴役。如果一个人具有这样的胸怀,那么他已经步入了真正的爱的殿堂。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