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首先要学会正确的爱自己(二)第(1/3)页
§§§第三节 幼稚行为的心理基础
在人生逐渐地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很多人却掉进了陷阱而不能自拔。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那种幼稚的行为方式,他们在这种不成熟的心理水平上停滞不前。家庭的不和甚至破裂,父母对他们的遗弃,以及由于身体缺陷所遭受的歧视,这些都会将自我以及人格的发展引上歧途。我们不再理智地爱戴自己,而是病态地抛弃了自我,这反过來又导致了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这种病态的心理是一种对自我的崇拜,它是从蔑视自我的心理发展而來的,但其中仍旧保留着自我蔑视的某种伤痕。
在这儿可以用大家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來说明这一论点。有一个小男孩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他却发现这个出自于本能的愿望严重受挫。他的父母感情不好,甚至成了仇人,他们将自己的孩子视为阻挡其个人自由的绊脚石,对他充满了憎恶。这个小男孩被父母遗弃后,感到自己活得毫无价值。于是将所有爱的欲望都转嫁到了自己的身上,他像想象中父母爱孩子那样地爱自己,企图以此來求得某种补偿。
这个男孩如斯蒂斯·凯一样将自己禁锢在自我溺爱的世界中,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和如何去接受别人给他的爱。这种自恋情结不是正常的和健康的自爱,它是因为遭到抛弃才产生的,是经过伪装后产生的自卑感。
罗伯特·琳达纳博士曾经出版过一本书,书名叫做《沒有原因的反叛》。在这本书中,他研究了一个罪犯的犯罪背景,这是一个只有23岁的年轻罪犯。为了探究其犯罪的心理动机,他试图从罪犯儿时的心理倾向中发现问題。他发现,这个男孩的父亲是个虐待狂,他的母亲却沒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自己。这种生活环境对他的人格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大之后,他感觉到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真正的感情,要从这个可恶的世界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事物,唯一的方法便是从这个环境中逃逸。他感觉到自己是孤独的,世界是充满敌意的,所有的人不是陌生人就是敌人。最后,通过心理医生的精心疏导,他终于走出了儿时的不良环境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变得开朗起來,与人为善,并学会了如何去帮助他人,如何接受他人的帮助。
怀有自恋情结的人极度地爱自己。他们将自己囚禁在一个封闭的小天地中,四周所有的窗户都被关闭,换成了只能照见自我的镜子。
小说家斯蒂芬·伯纳特在《约翰·布朗的身体》中描写了自恋者璐茜的悲剧性故事。她是美国南方的一个美女,她的自恋情结可谓病入膏肓,她拒绝结婚,厌恶别人占有她的身体。她站在镜子面前,向镜子中的自己袒露心迹:
心上人呀,我爱你。
我爱你,我的宝贝儿。
我是最爱你的,不是吗?宝贝。
世界上只有璐茜最了解你是多么的温柔。
你不能结婚,我的心上人,
你不能将我抛弃。
我们在一起总是这样的美好,
难道不是吗?宝贝。
我们将伴着美妙的旋律,
与情人们翩翩起舞,
但你不能离开我,宝贝,
我不能沒有你。
你不能抛弃我,去另寻新欢。
璐茜的这种自恋情结看起來是无比地爱自己,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她完全是自我沉溺,并非是在尊重自己。斯蒂森·凯和上面小说中的璐茜都是自我发展受阻的典型例证,她们并不是真正的自爱和自信。斯蒂森·凯总感觉自己是无价值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璐茜则是不敢去面对现实,设想着一个可爱的、虚幻的自我,寄情于她,唯恐失去。
希尔德博士在他的《人类的目标和欲望》一书中指出,这些自恋者的人际关系是扭曲的,不正常的。她们只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爱和赞美,只有从别人那里获得赞许,他们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
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会给自己带來惩罚性的后果。将精力集中在自我的身上,习惯于在自我吹嘘的白日梦里面得到情感发泄,放弃了正常人的人生追求和对外界事物的热爱,这常常会造成事业上的失败和悲惨的结局。他们的精神世界到处是寄生虫,仿佛只有不断地吸取爱的养料,才会感到满足。
他们总是感到沒有精神支柱,需要别的力量來支撑,这在成熟的人看來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患上了这种精神上的幼稚病,他们的婚姻将会破裂。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社会中,他们都不能与别人友好相处。更有甚者,他们会失去最坚强可靠的情感----对子女的爱。
在自我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诱惑,我们很容易因此而放松警惕,毁了自己的一生。人们为什么会残忍地对待自己呢?原因之一便是他就是他自己,与自己最为接近,也最容易成为自己的攻击对象。别人只是在有时候会成为攻击的目标,但是我们自己,即使是在睡眠中,也可以作为要攻克的城堡、要突破的要塞,要摧毁的敌人。
人们并非总是爱自己的,自杀便是人们不爱自己的一个最佳佐证。许多人在其一生中毁掉了他们的天赋,浪费了他们的精力,破坏了他们的创造性品质----而他们实际上都是在慢性自杀。事实上,和如何友好地对待他人相比,如何友好地对待自己是更难做到的事情。
著名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慢性自杀便根源于对自我的误解,这是近二十多年來最为惨痛的悲剧之一。他是美国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才华横溢,生活上似乎也一帆风顺,安逸舒适。但一种非理性的恐惧和自我怀疑一直折磨着他。他浪费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著述甚少,在自我憎恨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第四节 自卑感是对自我的憎恨
对自身的蔑视和残忍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自卑感便是最常见对自我的憎恨的一种方式。在生活中,很多人缺少某种能力,却认为他人都具备这种能力,这是人们经常具有的心理现象。我们当中很多人会因此而感到自卑,与自己过不去,轻视自己,这是许多悲剧的根源所在。
我们希望能够像他人那样去生活,买相同的衣物,相同的家具,像他们一样地说话、做事。我们将自我置于别人的人格之下,鞭笞自己的灵魂,批判自己。无限地夸大别人的能力,这种夸大又反过來映衬了自己的渺小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