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内心深处解读人生哲学(一)第(2/2)页
严肃的社会改革者也许会对我的论点嗤之以鼻,他们会问:“世界一片混乱,亟须重建。人们有保持心灵宁静的权利吗?人们有条件去保持心灵的宁静吗?”我们的回答是:“首先必须重建个人的心灵世界,这样才能谈得上重建社会。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内心失衡,怎么可能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只有保持心灵的宁静,个人才会安分,社会才会稳定——人们内心的安宁是保持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保持社会稳定的平衡力量来自人们的内心世界。马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中说:“人们应该在内心时时加固灵魂的圣殿。否则,圣殿将会轰然倒塌,化为灰烬。”是的,只有灵魂保持安宁时,我们才能时时加固精神的圣殿。
§§§第三节 内在的自我交流和反省
寻求内心的安宁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心灵的安宁从来不是装在瓶子中的,可以像别的物品那样随意买到,也不像化妆品那样涂在皮肤上即可增加美丽。在饭前学一点,或者进修一下心理调节的课程,这样是不可能获得心灵的宁静的。
我一直认为,经常读书,尤其是文学、哲学和艺术方面的作品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有助于帮助人们净化心灵。这种想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很多人也一定有着这样的体验。但我又想到,很多伟大的学者和艺术家的心灵并不总是宁静的,而常常表现出常人没有的焦躁不安和悲哀痛苦,他们经常由于自己的事业而陷入疯狂。
这也说明,智力活动并不总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著名作家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就是那些不安的当代人的真实写照。浮士德努力钻研一切学问,科学、哲学、数学等学科他无所不通,但他并没有获得快乐,这位痛苦的悲剧式英雄,发现自己只有在与邪恶力量持续战斗时,才会寻找到生命的满足。
通常,人们在聆听贝多芬的伟大乐章时能够变得特别平静,在听肖邦的《黄昏的沉思》时,也会得到同样的安慰。但是,音乐只能给予人们一时的宁静。
除了音乐,视觉上的美感体验也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安慰,虽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因为田园诗般的美景而得到心理的完全放松。优美的绘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多样的色彩和协调的比例,也会给观看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以便他们获得心灵的安宁。但是,绘画作品并不能无限地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
除了音乐和绘画之外,想要保持心灵的宁静,还有什么方法呢?千万不可以求助于酒精——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酗酒,而且喝酒的人数大有上升之势,过度饮酒和慢性毒药几乎没有区别。更不可求助于镇静剂和安眠药——在美国,人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镇静,吞服了大量的催眠药剂。此外,我们也不该在情欲的放纵下寻求安慰,尽管有许多电影和报刊将情欲夸大为生命的全部内容。
当然,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也不能得到心灵的安宁。英国诗人,著名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对此有着精辟的看法,他说:“追求名声是高贵心灵的致命弱点。”同样的,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也不会得到一颗平静的心。
很多人妄图抓住巨额的财富,但却避免不了财富像水银一般从指间流走。暂时的灵魂麻痹也无法使人摆脱心灵的桎梏。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让自己麻醉,但这种麻醉的做法一旦停止,原先的焦躁不安就会加倍地发作。最后,爱也不是寻求心灵安定的可靠港湾。爱只是造成完美幸福的幻想,它有时甚至会造成伤害,破坏人们的幸福。
在人生中,既然追求宁静的心灵是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生哲学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事情。那么,要想让心灵重归宁静,我们该向何方探寻?向何处诉求?采取何种态度?坚守何种原则呢?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熟虑,并给出最真诚的答案。如果我们试图用最简便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在英国诗人马太·阿诺德的《埃特纳火山上的恩贝多克利》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线索。
恩贝多克利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在埃特纳火山上自言自语,对山脚下纷扰世界的人情世故进行了沉思,剖析了人们痛苦的根源。他用全部才智去回答这个问题,即如何在无边的烦恼中寻求有限的快意和满足。
恩贝多克力认为,是人们自己为自己制造了众多的不安和痛苦:
我们本应该具有宁静的心灵
但却不愿意到内心深处去探寻
……
“但却不愿意到内心深处去探寻!”一个简短的句子精确而又无情地揭露了人性的固执任性和讳疾忌医。将一块镜子放在我们衰老的脸庞前?绝对不行!如此探本究源的检査,会让我们的病根暴露无遗——我们那不为外人所知的焦躁的灵魂。这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当我们确实查出我们的疾病之时,却像癌症晚期一样无法医治了。如此一来,我们将会在懦弱和自欺中度过余生。
事实上,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直到最近,都是由宗教人士来教人们如何去修炼内心的。精神上的反省是自我认知的第一步,在孤独的境界中,灵魂也进入了一种沉思的状态,内在的交流和反省将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巨大提升。古犹太教就非常注重沉思的价值——沉思能够治愈人们心灵的疾病。为此,犹太教安排了很多神圣的日子,让人们有勇气去做自我反省和忏悔。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