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序二 宁静的心灵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第(1/1)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一个充满喧嚣和不安的时代中,创作一本谈论心灵的书,可能有些不合时宜,甚至会让很多人觉得惊讶。在这以前,关于如何保持心灵的宁静,人们讨论得并不多,而一般的读者对于这类主题更是闻所未闻。所以,试图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来清晰地阐述这个问题,以期真正地对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有所帮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将站在全新的角度,尽力进行诠释。我的全力以赴将使我感到坦然。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始终坚信:倘若社会中的个体不能消除自己的内心冲突,那么社会就不可能迎来持久的安宁。因为社会是由单个人组成的,如果个人在生活中缺乏物质上的保障,在情感上焦躁忧虑,在精神上陷入虚无,那么,要想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鼓舞人心的稳定社会,不过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

    需求、欲望、道德、爱心、恐惧和痛苦,这是人的一生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无论是生活在哪个社会,都不可对这些问题漠然视之。只要人类还存在,这些问题就不会消逝。在本书中,我试图从宗教和心理相结合的角度来提出我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些答案对改善人们的精神境界是大有裨益的。

    毋庸置疑,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反应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分配的不公让许多人患上了某种程度的精神疾病,并使得他们逐渐丧失了适应社会的信心。为了生存,为了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多数人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人们的内心很容易变得浮躁、彷徨。这时候,就为社会改革和革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如果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合理,就可以消除很多人的内心冲突,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是必然的。

    经济上的改革派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都能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一切不公正问题都源于经济上的剥削。他们觉得,只要消除了经济上的不平等,人们心理上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基于这种理由,他们指责那些心理学家和宗教人士,认为他们站在了剥削者的一边,故意掩盖了经济剥削的实质。

    的确,人们要想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和精神上的健全,就必须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争取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当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建立起来后,困扰人们的一部分心理疾病也会消失。

    但是,即便是建立了合理的社会秩序,人类仍然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心理冲突和情感危机,而这些问题是超越时空的。因此,人们必须学会通过心理修炼,通过运用高超的技巧,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内心冲突。

    无论身处何种类型的社会,人们总会碰到一些纯属个人的问题,比如生死问题,父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家庭关系仍然存在,同事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更大范围内的人际关系仍然存在。所以,当家庭成员之间,同事之间或者有着其他关系的人们之间存在敌意时,当出现挑衅心理时,当遭到拒绝时,当内心感到恐惧时,人们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这些情感问题,并知道怎样才能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

    一部分痛苦难免继续存在,而我们还必须面对。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生存的智慧,我们要努力培养的正是这种人生的智慧。

    许多比我更具智慧的人们在推动着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对于他们那创造性的工作,每一个通情达理的人都应该抱着深深的感谢。

    但千万不要忘记,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建设健全的社会!如果一个人对最亲近的人常常感到愧疚,如果他试图去爱别人却又变得畏缩不前、拘谨和冷漠;如果他时常会感觉到莫名的恐惧而又不知道这种恐惧来自何处;如果他痛失亲人后始终无法从悲痛和忧郁中走出来。那么,他就无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人。

    然而,现实中有很多的人就处于这样的困境中。尽管很多宗教人士和心理专家对这些问题发表了很多的见解,但在很多时候结果却恰恰适得其反。人们始终搞不明白从何处才能获得明智的指导,因而总是一个人独自承担着过多的烦恼和忧虑。

    为什么我们会在某个时候产生厌恶自己的情绪?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满怀敌意?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感到莫名的害怕和恐惧?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发觉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念?在这本书中,我将试图揭开这些问题的面纱。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