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蒋介石日记揭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章 1942年(二)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蒋介石在2月18日中午,于加尔各答的一个公园里与甘地会晤时对其劝说道:

    “中、印两大民族,占全世界人口之半数,故欲求世界人类完全解放,则必须先获得中、印两民族的自由与解放。

    “唯革命有两个因素――一为争取时间,一为争取世界同情。前者有赖于中、印切实合作,后者则完全在印度是否实行参战。

    “我以中国革命党员资格前來印度访问,与印度革命友人会谈,主要目的,就是在联合反抗侵略势力,以奠定中、印两民族求得自由的基础。”

    2月21日,蒋介石在电台向印度人民发表了临别赠言《告印度人民书》,全文由宋美龄以英文代读,其要点如下:

    “余敬向我兄弟之邦印度建议:吾人在此人类文明死亡绝续之交,唯有各尽所能,以取得人类整个之自由。……

    “在太平洋战争开始以后,已随时代而有一甚大之转变,各民族求得自由之方式,今昔实亦有所不同。现在,各反侵略国家无不要求印度国民在此新时代中尽其应尽之责任。……同时,世界大多数人士皆已同情印度之自由。此种宝贵难得之同情,应特加珍重而使之勿失也。”

    2月22日,蒋介石由印度归国的第二天,便通过驻英大使顾维均将如下意见转达丘吉尔首相:

    “如不转移印度政治现状,则难以防止日本之侵略。”

    2月24日、25日,蒋介石两度电嘱在华盛顿的宋子文向罗斯福进言:“……印人对英积恨愈深,背道而驰,是无异驱印资敌。……为盟邦及东方共同作战计,以为此时唯有改变印度之政治现状,予印度国民以政治上之实权。……”并建议由中、美两国对英国共同劝告与保证。

    英国政府不得不寻求印度有产阶级及其政治组织首先是国大党的支持。

    1942年3月,英国战时内阁成员斯塔福德、克里浦斯为同印度各政党领导人谈判來到新德里。他转达了英国政府的建议如下:

    战后将在印度建立一个选举产生的机构,由各邦立法会议的代表和各土邦的王公委派的全权代表所组成,由这个机构制定新宪法。宪法将规定依法建立包括英属印度各邦和各土邦在内的印度联邦自治领。如果任何一个邦或任何一个土邦不愿加入印度联邦,那么它可在印度联邦以外保持“独立”,取得自治领的地位。在新宪法制定以前(即整个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将保留负担印度防务的责任。

    英国政府表示希望:“印度人民的主要党派的领袖立刻参加印度、不列颠联邦和联合国各机构的工作。”

    国大党领导人不同意英国政府的建议,因为这个建议全是许诺未來的事情,而现实则毫无变动。英国有关各邦和各土邦有权不加入印度联邦的建议遭到国大党领导人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这是鼓吹分裂主义,肢解印度,拆散印度人民。英属印度穆斯林联盟在这个期间坚决要求建立伊斯兰教徒的国家巴基斯坦。

    尽管穆斯林联邦的领导、印度的王公所本是倾向于同意英国建议的,但几经谈判都沒有为印度资产阶级和英国政府的合作建立真正基础。主要是国大党对英国殖民主义者不肯让步。

    英国与印度的交涉终于在4月11日宣告决裂。

    蒋介石的印度之行,虽未起到什么立见功效的作用,但为战时开通中印公路奠定了基础。

    【5月10日】

    丘吉尔的态度,对我国等于唾弃,以怨报德,徒有势利而无信义,因无论矣;而史迪威对我在缅军队亦掉头不顾,对余无一请示,亦无一报告,独自径避印度,此实出于人情之外。……

    1942年3月1日,蒋介石由昆明飞往缅甸北部要冲――腊戍,视察缅甸前线。

    在由仰光通往云南的滇缅公路上,每日有2万吨军需物资运往中国,这是至今保持的中国最大补给线,中、美、英必须严密地保卫这条路线。

    日军对此路线也极为重视,由饭田祥二郎中将担任司令官的第15军,从1月20日开始越过泰国边境,侵入缅甸。

    在此之前,在重庆召开的联合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曾对英国代表团团长魏菲尔提及:

    “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因此贵国需要,我国可以派遣8万人入缅甸作战。”

    可是魏菲尔当即回答:

    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我们只要请贵国能惠允拨借美援物资就可以了。

    因此,英国对中国派兵协防缅甸,一开始是拒绝的。可后來,他又急于向中国求援。

    于是中国以第5军、第6军、第66军编成远征军,由罗卓英任司令长官,急速由云南入缅。但这时已为时过晚,日军已捷足先登,形成进窥仰光的态势。

    3月7日,日军攻占仰光,滇缅路有被切断的危险。蒋介石急派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入缅指挥中国军队作战。不想,英国军队贪生怕死,防守仰光的英军不待中国军队來援,便置中国军队死地于不顾,竟自放弃阵地回印度。致使中国第五军杜聿明部侧背受敌,杜聿明不得不率部放弃缅甸首都曼德勒,逃进缅甸北部的野人山热带丛林,迷失了方向,几乎全军覆沒。

    防守在通往滇缅路同古的中国军队第200师,面对日军的进攻,经过长时间的遏阻之后,始于3月30日撤退到平满纳预先构筑防线,准备迎击來犯之敌;可是担任比邻普罗美方面防务的英军则于4月1日放弃该地,致使第200师孤军奋战。

    4月16日,英军继续退却,当退到缅甸石油产地的仁安羌时,被日军包围。中国军立即派遣新38师(师长孙立人)的一个团驰援,救出英缅军7000多人、军车百余辆。由于分兵救援英军,中国军队在平满纳战线上的战斗力更加薄弱。日军乘机以战车开路从同古经毛奇、罗衣考,而迂回平满纳的东侧北上,于4月下旬直扑滇缅路最重要的据点――腊戍。

    这是出乎中国方面意料之外的突击行动。因为在中国军队使用的地图上,并未记载有毛奇至腊戍的公路可以通车。4月29日,腊戍终于失陷。对此,蒋介石叹道:

    这一次,我们左翼空虚,使敌军得以窜进腊戍,实在是一个最大的遗憾!

    “但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教训:对于地图,必须特别注意研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