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哉。”
【1月11日】
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來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这是指第三次长沙会战之胜利。
这次会战于1941年12月17日开始,至1942年1月15日结束,历时28天。
湖北、鄂南之日军在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唯矶指挥下,以第三、第四十师团和独立第九旅团为基干,配以炮兵、工兵、战车和舰艇部队,约7万余人。这时的日军,由于全力倾注于太平洋战争,不仅阿南所部已被抽出一部分兵力,而且从第二次长沙会战后,武器弹药均未得到补充。在兵员减少、粮弹均缺的情况下,阿南唯矶仍然决定日军冒险深入。
1942年元旦,敌两个师团主力,猛攻长沙,国民党军李玉堂部沉着应战,同时,我岳蒙山炮兵也适时予以火力支援,重创敌军。
1月2日,敌增兵长沙,激战4昼夜,我阵地屹然不动。
1月4日,国民党军在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之下,以第十九、二十七、三十集团军为主力,吸取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教训,采用“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将日军诱至长沙附近后,自三方面对日军形成反包围,并切断其后路。敌陷重重包围之中,死伤惨重。
1月4日夜,敌开始突围撤退,我军紧追不舍,大量杀伤敌人。
经过10余天苦战,将长沙周围之敌全部肃清,恢复到会战前的态势。这次战役歼敌5?6万多人,缴获机枪115挺,步枪1138支,炮11门,马270多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美国海军部长兴诺克斯说:“这是所有同盟国家的胜利。”
蒋介石在《国军入缅作战经过和决心与我军对世界战局演变应有之认识和准备》中总结如下:
“敌人此次……不仅要占领长沙,而且希望进一步侵占衡阳,打通粤汉铁路。……
“现在,敌人对于香港、越南、泰国等地军队补给,都靠海上运输,将來必然遭受英、美各友邦空军的威胁;如果它打通了粤汉路,就可以从朝鲜的釜山由火车直达广州、香港,就不怕补给被截断,这是敌人最高的战略。……
“赖薛长官以下各军、师长及一般官兵人人抱定必死的决心,卒使敌人始终不能窜进长沙市区一步。
“现在,我们增援各部队亦已经在长沙东南北三面开始攻击敌人的侧背;同时,在敌人后方我军更有强大部队布置就绪,准备随时袭击敌寇。到昨天为止,敌人的阵线已经全部动摇,今后在300公里以内的地区,他要想退出去,绝不是容易的。……
“当此反侵略各国战事初期失利之时,我们在长沙方面能获得如此空前的胜利,不仅可以安慰全国民众,而且可以告慰于世界友邦。”
【4月12日】
英印交涉,已经破裂。英人宁让倭寇侵印,而不许印人自由,以为于战后我同盟国胜利时仍可无条件统治印度,是不愿印度自由参战以增加同盟各国之实力,此种自私之心,恶劣极矣!
随着欧战的爆发,特别是日本攻占了英美在太平洋上的领地之后,印度作为英国的经济、军事基地的作用更加增强了。
在英军中有200多万印度士兵。印度把粮食供给300万人的英印军、南非军以及美军和中国军队。印度工业为这些军队生产被服、装备、弹药和轻武器。英国政府把军费重担转嫁在印度人民的肩上,战争使印度几乎耗去30亿英镑。除物资损失外,战争还夺去了印度许多人的生命。
然而,由于战争而产生的客观因素,军队对于工业品、武器装备和被服的大量需要及外国列强忙于战争而竞争的削弱,印度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印度大资产阶级的积累大为增加。
苏联和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博得印度人民的极大同情。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当中反法西斯情绪日益增长。
然而,印度人民与英国共同进行反对希特勒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的斗争愿望受到国内殖民制度的压制。印度有识之士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民族的无权地位,因而在反法西斯情绪增长的同时,印度人民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对抗情绪也在增长。因此,进步人士和国大党提出,印度人民站在反法西斯联盟方面参战的条件是准予印度独立,作为走向独立的第一步是成立责任制国的政府。
英国当局想要利用包括国大党成员在内的一些社会人士的反法西斯情绪,为了同他们建立合作于1941年12月把一些国大党领导人释放出狱(这是1940年10月,以甘地为首的国大党领袖依据本党决议宣布开展不合作运动。就在运动刚开始时,几乎全部国大党的领导人遭到逮捕)。
1942年1月初召开的国大党会议与英国当局期望的相反,重新宣布拒绝在战争中支援英国。会议决议指出,在印度成立真正的国民政府之前,国大党将不同英国政府合作。
日本帝国主义乘此机会妄图像在缅甸和马來亚所干的那样,利用印度人民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仇恨为自己利益服务。高喊什么“把英、美赶出亚洲”、“亚洲是亚洲人的”等口号,对印度人民施展怀柔政策,扶植印度的“亲日反英”势力,在缅甸建立以亲日派苏?钱?鲍斯为首的“自由印度”政府,并在他的指挥下开始把被俘的印度士兵编组成“印度国民军”,打算利用这支军队入侵印度。
在这样情况下,如果日本移兵攻击印度,则失去民众支持的英军,将立即土崩瓦解,甚至如果印度民众脱离同盟国或是站到反同盟国的立场,则对于同盟国來说,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基于此种紧急情况,蒋介石于1942年2月4日至21日偕宋美龄出访印度。
蒋介石访问印度的目的,一是加强在印度方面的中、英协调;二是站在同盟国领导者之一以及同为亚洲人的立场,要劝说英国和印度国大党双方冷静地促膝会商,一致协同抗日。
蒋介石分别会晤英国驻印度总督林里资哥与印度国大党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甘地、尼赫鲁等人。但双方都不肯让步。英方对蒋介石的劝说拒不接受,不肯变更其一向对印政策;印方列举英殖民主义者自统治印度以來的各种迫害事实,详细说明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起源与成效,并表示:自此之后,仍将坚持此一主义,斗争到印度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