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为主战场。
当时,第九战区为中国战场的主体,共配置54个师的兵力,20余万人。
中国守军运用“逐步抵抗,诱敌深入”的战术,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抵抗,保存实力,消耗敌人,各个击破。日军在这次作战中伤亡36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30000余人。由于日军携带的粮秣弹药欠缺,从9月18日发动正面进攻,到29日主力到达长沙外围仅10余天,粮弹已快用尽,因而无力再进行新的军事进攻。
当日军进至长沙北面的永安市、土杉市、金井、福临铺、桥头驿一带时,中国守军于10月2日,在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率领下发起反击,猛烈围攻來犯之敌。日军失利。
10月4日,日军退渡汨罗江。
10月5日,日军指挥官、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下令总退却。日军全部撤至岳阳、临湘、通城等原來阵地。日军败退之际,“我军跟踪追求,当地民众,亦起而协同,敌望风崩溃”,“进6日,我遂完全恢复原有阵地,并续向通城、岳阳进攻。”
第一次长沙战役以我方胜利而告结束。
这次战役是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的第一次攻势,也是国民党军队自“七七”事变以來首次用武力迫使日军回复到战前原态势的一次战役。
此次战役虽胜,但死伤人数是敌人的10倍。这便是蒋介石“欢欣鼓舞”之余“内心之痛苦,实非笔墨所能言喻”的缘由。
接下來,蒋介石又对抗战以來死难烈士予以缅怀,并下定“努力尽职”的决心。
【10月21日】
改造世界,奠立永久和平之基础,不可不为之预筹。在今日,唯罗斯福总统或可语此,惜尚无机缘晤面耳!
美驻倭大使格鲁在东京痛斥倭“东亚新秩序”之妄念,此予倭以当头一棒,其关于中倭事变之影响必甚大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立见“泾渭分明”。世界大体分为两大集团。德、日、意侵略国家为一方;英、法、中、美等反侵略国家为一方。在东西两半球展开了“正义”与“邪恶”的战争。
大战之初,由于德、苏已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指望苏联参战,一时不太可能,因此,蒋介石把希望寄托在抛弃了孤立主义的美国身上。
令人失望的是,德国进犯波兰后,英法相继对德宣战,而美国宣布中立。
1939年9月3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在广播中强调指出:“美国仍将是中立的……我不惜一切努力使我国处于战争之外。”这就是说,对各交战国禁运武器和军用物资。
但,不管怎么说,蒋介石从2月8日美中签订“桐油借款合同”,3月美又禁止对日信用贷款,同时通过“太平洋设防案”,7月26日又废除《美日通商航海条约》等大量事实上看,美国是可靠的友邦。于是,他本着“改造世界,奠定永久和平之基础,不可不为之预筹”的精神,从两方面抓紧工作。
首先,于9月10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第四次大会上发表題为《欧战发生后我国的三大任务》的演说。演说中指出:
日本不参与欧战就是决心独霸东亚;日本现已疲惫不堪;今后日本对华将加紧政治和经济攻势。
确实如此,日军为实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急于尽快解决“中国问題”,于侵占武汉、南昌后,进一步夺取湖南粮仓,力求达到以战养战之目的。同时兵分三路进攻战略要地长沙,直逼重庆。又从1939年9月18日至10月上旬进行了长沙会战。蒋介石陷入调兵遣将,发号施令之中,他决心打好这场仗,以增强美国援华的信心。
9月18日,长沙会战开始的当天,蒋介石电令驻美国大使胡适大力促进美国进一步坚定反日立场,以壮英、法之胆。电文如下:
“俄、日停战协定订立后,继之必有互不侵犯条约之订立,而俄必促成日本之南进政策,一面或将劝我与日妥协。英、法不知其阴谋,犹思与日妥协,求保其远东权利。国际形势至危,若非美国有重要之表示与行动,则英、法在远东势必退缩,我国全处于孤立,而日本所谓“东亚新秩序”即可实现。美政府在最近期内,如对日有一坚决表示,或禁运日货等动作,以壮英、法之胆,勿使其与日妥协,方可挽此危局。务请加紧时行。”
胡适未负期望,由于他的“加紧进行”对罗斯福的工作,美国对日有了一个“坚决表示”。
日本阿部内阁上台后,企图与美国缓和关系,起用亲美派海军大将野村吉三郎为外相,让他疏通美国收回废除《美日通商航海条约》议案。
可是美国这时已坚定了决心。
10月19日,临时返国述职而又返回的美国驻日大使转达罗斯福总统的意见:“日本如果侵犯美国权益,则美国立即对日禁运。”并痛斥日本的“东亚新秩序”是侵权政策。
看到美国的坚决表示,蒋介石越发感到罗斯福是“改造世界,奠定永久和平之基础”的忠实伙伴,他对美国寄予了极大的希望。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