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蒋介石日记揭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章 1937年(三)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还是放弃的问題。本來蒋介石希望他们选择死守这条道路,这也是全国民众的心愿。但当地绝大多数人不忍使这座文化古城毁于战火之中。于是决定退守保定,留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绥靖主任、北平市长之职。宋哲元与秦德纯在当天晚上9时按照蒋介石的指令,离开北平,撤退到保定。

    7月29日,北平陷落。

    在日军进攻北平的同时,天津也遭到攻击。驻守天津的国民党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于29日凌晨2时,反攻企图占领天津警察机关的日军;奇袭并攻克了天津火车东站和西站;又奔袭日军东局子机场,破坏了机场,捣毁了飞机;还炮轰了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给不可一世的日寇以沉重打击。但在日军的飞机轰炸与炮击下,30日被迫放弃天津。

    在通县方面,于7月29日,伪原“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保安队3000人高举义旗,投入抗日战线。他们歼灭了日军特务机关人员和警备队员300人,并逮捕了伪主席殷汝耕(后被日军夺回)。

    国民党军队在平津战斗中,伤亡官兵达5000余人。

    蒋介石于29日,在南京就放弃平津的计划向新闻记者发表讲话,其内容如下:

    “军事上一时之挫折,不能认为失败,而且平津战事不能认为已经了结。日本既蓄意侵略中国,不惜用尽种种手段,则可知今日平津之役,不过其侵略战争之开始,而绝非其战事之结局。国民只有一致决心,共赴国难。”

    蒋介石在7月31日发表了《告抗战全体将士书》:

    “……这几年來的忍耐,骂了不还口,打了不还手,我们为的是什么?实在为的要安定内部,完成统一,充实国力,到‘最后关头’來抗战雪耻。”

    “现在,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那就必须不惜牺牲來和倭寇死拼。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炎黄子孙,只有齐心努力杀戮、驱逐万恶的倭寇。”在此书中,虽然有为其以前“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辩解之嫌,但毕竟表达了他在日本逼他订立城下之盟,而使他别无选择之时,决心奋起抗战的态度。

    1937年7月31日,蒋介石开始部署全面抗战,成立大本营。编组全国军队,急速调动军队投入战斗。

    【8月1日】

    苏俄之外交诡诈无比。如苏俄先与我订立互不侵犯条约,借以威胁倭寇,亦要求倭寇订立互不侵犯条约,而作固守中立之计,此亦不可注意也。

    蒋介石对斯大林一直不存信心。虽则他能对日抗战则必联俄,何况当时苏联提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蒋介石原指望日俄开战,中国中立;现在的局势则是中国与日本进入长期的战争,苏联中立,斯大林观望。蒋介石对这事态的发展也不能无介于怀。

    【8月11日】

    对倭取胜之要诀,在于深沟、广壕、坚壁、厚盖、固守、坚拒、乘机袭击,大敌则避,小敌则战,制敌死命,全在于此。而临战之时,则须负伤不退,宁死不屈,操胜之道,如此而已矣!

    蒋介石为扭转局势,先命驻扎在绥远省平地泉的汤恩伯所属十三军移驻察哈尔省要冲张家口,接着命令其所属主力第89师于8月6日从居庸关南下进驻南口,由北而南向北平推进。8月11日,孙连仲的27师,挺进到北平西南的窦店,由南而北向北平逼近。到这一天为止,空军也完成了华北的作战准备。

    8月9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党最高国防会议。中共代表周恩來、朱德、叶剑英出席会议。会上,继续讨论了有关发表庐山会谈(7月17日)《宣言》和红军改编中的问題。

    同一天,在上海发生了虹桥事件。这是继卢沟桥事变的又一战争导火线,是日本海军部蓄谋已久的“老调重弹”。

    8月9日下午5时,日本侵驻上海的海军特别陆战队西部派遣队长大山勇夫中尉和一等水兵斋藤与藏驾驶汽车,强行突破中国方面的警戒线,驶向虹桥飞机场。中国保安队令其停车,可他们置之不理,并开枪打死一名保安人员。保安队被迫还击自卫,把两个挑衅者当场击毙。

    事件发生后,上海市市长愈鸿钧马上通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冈本季正,约定通过外交方式加以解决。

    可是,日军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借口“事态恶化”,急不可待地派遣陆战队3000多人登陆。此时,日军以设在虹口的陆战队本部为中心,其兵力已达12000人,并构筑阵地约80多处,虎视眈眈,不可一世。

    而中国方面,此时此刻,由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后签订的停战协定之规定,上海市除留有保安总团、警察总队和保卫团等少数维持治安的武装力量外沒有驻扎正规战斗部队。但是冈本季正却在8月11日向俞鸿钧提出“撤退保安队”和“拆除保安队防御工事”的无理要求,俞鸿钧对日方要求当即予以拒绝。

    面对日军向上海市内增兵的事实,中国方面不能不有所准备。8月11日,蒋介石调5年半之前曾与日军在“一?二八”淞沪战役作战的劲旅,京沪警备总司令张治中所指挥的八十七、八十八两个师进驻上海近郊,准备对日作战。

    中国军队在上海周围的龙华、虹桥、真如、闸北、江湾、大场等处,利用自然河汊沟渠,从1935年即开始构筑防御工事,现已形成对上海的合围之势。

    蒋介石之所以加强上海的部署,确实是要与日寇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一次决战。他认为,日军作战意图是控制中国的中枢地区武汉,如果日军沿平汉线南下,则东南部的中国军队就会处于背水之战的不利地位,因此他置华北于不顾,把主力军投入上海,诱使日本大本营将其主力转入上海,使其形成沿长江西上仰攻的态势,这样便于赢得时间,进行持久作战,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侵华计划,从而等待国际局势的有利变化,促进英、美等国加速干涉。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