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蒋介石日记揭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章 1923年(五)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此意见书即蒋介石于9月13日在宾馆所拟的“代表团意见书”的成稿。

    与此同时,在孙中山与莫斯科所派的外交官――原驻柏林大使越飞之间达成默契,苏联共产党将按照共产主义路线改组国民党的情况下,于10月6日这一天,苏联政治局委派能干的鲍罗廷来进行这项工作。

    【10月8日】

    与马林商议党事。晚后,往大戏院观剧,叹此院系俄国全民族各种戏剧模范。先由其教育总长鲁那楷斯登台导楔,台上印刷机随时发布宣传品,实乃共产主义国之特色也。二时,回宾馆。

    蒋介石对在大戏院观戏中,台上印刷机随时发布宣传品,大为感慨:“实乃共产主义国之特色”!是褒,是贬,显而易见。

    【10月10日】

    上午,往贺越飞诞辰。晚,留学莫京中国学生全体集会宾馆,庆祝双十节。我讲述革命党历史,俄党组及外交部均派代表参加。式宴毕,演剧,献伎,奏国际乐。

    越飞,1922年8月来到中国,在与北京政府建立关系的努力又一次受挫后,他前往上海与孙中山会谈。1923年1月26日,双方发表了《孙越公报》,双方表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实现共产主义或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地位和独立。公报再一次宣布苏联放弃在中国的任何特权(但仍保留中东铁路――这条铁路是俄国人1917年得到的)。

    越飞为中国的友人,蒋介石理应前往祝寿。

    【10月13日】

    往外交部会独霍夫斯基,得见总理致列宁、托洛斯基及齐采林三书,中多对己推重语,为之感涕。薄暮,散步莫斯科河畔。

    蒋介石得到苏联领导人的好感,一方面是由于他自到苏联后便谦虚求教,不辞辛劳地先后与党政军领导会谈(其中有军事人民委员托洛斯基、外交人民委员齐采林、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胡定斯基等),并参观了莫斯科与彼得格勒两地的工厂、农村、军队、学校、博物馆等,这一切给苏联党政军领导人以极为良好的印象。

    另一方面是由于孙中山曾在9月打给苏联负责外交人民委员部东方事务的加拉罕透露,他已委派他的“参谋总长和亲信”――蒋介石为代表前往莫斯科,“商讨我们在那里的朋友能够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援助我在本国从事的工作。”苏联领导人一直把孙中山看作中国革命的旗手,想见孙的电报是何等的分量。

    有了这两方面,苏联领导人又怎能不“推重”呢!

    【10月14日】

    莫斯科桥畔雇船向西南行,登岸步入不寂之园,其址踞莫京最高处,极西为麻雀山,相传拿破仑驻军于此。昂首四瞻,全城云簇,实为莫斯科第一胜迹。

    蒋介石在国内便有寻闲访胜之雅兴,到了域外他乡,也不舍此好。

    【10月21日】

    下午,往会齐采令(林),谈蒙古问题,无结果而散。晚,马林过访。

    蒋介石苏联之行,所遇棘手的便是“外蒙古问题”。早在帝俄时代,沙俄侵略者就垂涎外蒙了。1911年12月,正当中国辛亥革命风起云涌、满清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刻,帝俄就乘机策划外**立,但隶属北京政府并未承认过,孙中山对此更没退让一步。

    俄国十月革命后,即1919年和1920年,苏联代理外长加拉罕两度发表宣言:“放弃帝俄时代有关中国的一切特权。”1923年1月越飞与孙中山发表共同宣言时,并声明“绝无使外蒙古脱离中国的意向”。

    而这一次,齐采林却向蒋介石表示:蒙古人希望脱离中国人的支配。这该是“投石问路”吧!从语气中可以得到其对于外蒙古所持之态度。

    【10月26日】

    致俄外长齐采令(林)函。

    附蒋介石致齐采林函

    星期天的晤谈,虽然没有讨论到什么具体的问题,我们很感谢你抽象的给我们的教益。昨日孙先生来电说,“谁是我们底良友,谁是我们底敌人,我们胸中都十二分明了,所以我们很希望我们底良友能够谅解我们。”孙先生来电又称:“友邦政府及政党,派代表鲍罗廷到粤援助之热心与诚意〈并言中俄两党志同道合,利害相共,如能办到之事,确信其不我卸〉。”又嘱“吾等与友邦诸同志从长计议”等语。那天你说“蒙古人怕中国人”这句话。要知道蒙古人所怕的是现在中国北京政府的军阀,决不是怕主张民族主义的国民党,蒙古人唯其有怕的心理,所以急急要求离开怕的环境。这种动作,在国民党正想快把他能够从自治的途径上,达到相互间亲爱协作底目的,如果苏俄有诚意,即应该使蒙古人免除怕的状况,须知国民党所主张的民族主义,不是说各个民族分立,乃是主张在民族精神上做到相互间亲爱的协作。所以西北问题正是包括国民党要做工作的真意,使他们在实际解除历史上所遗传笼统的怕。我们尽量把我们的意旨对我们良友倾谈。你那天叫我们访问党部的首领谈话,我很希望你先把我们这一段意思,介绍到党部。

    蒋介石在同齐采林会谈以后写了上面的信,这是一件有礼貌但又不失原则的外交文献。在这里,蒋介石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立场是明确的。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