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武帝军威 (四)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想与之交往,苦于沒有门路。看到张骞,引为上宾,还为他配备了专门向导和翻译,情真意切,一直送他到达康居(qu,渠),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

    到了月氏,张骞以为自己终于不辱使命,很快就能得胜回朝了。不料,十几年间大月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月氏原国王被匈奴杀死后,太子继位。新国王已征服大夏,定居下來。那里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外敌侵扰,百姓安适快乐。祥和的大月氏早不愿再纠缠和匈奴的旧仇,时间已抚平过去的恩恩怨怨。张骞回味來时汉武帝的嘱托,面对大月氏的现状,恍若隔世。以现在的情况,大月氏还能与汉王朝联盟共同对付匈奴吗?

    张骞极力游说,始终沒有得到大月氏的明确表态。

    无奈,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以后,张骞动身沿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长安。不幸的是,张骞再次遭逢匈奴骑兵,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军臣单于死,匈奴左谷(lu,鹿)蠡(ii,离)王攻击太子於单(dan,丹),自立为单于,国内大乱,张骞乘机带着胡**子和堂邑父逃回汉朝。

    张骞历险十三年后回朝复命,虽未完成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标,但是,汉武帝已经深深为他的忠诚感动,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出使十三年,两次被匈奴扣留,异国娶妻生子,仍毅然决然地返回故土,如果沒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绝难支撑到最后。西域之行,去时一百多人,十三年后,只有张骞和堂邑父归來。大减员原因颇多,死亡自不必说,但意志力的涣散同样不容忽视。

    有一个与风车作战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上天就会为他安排鞍前马后的实用主义者桑丘。一种生死与共的主仆关系,往往能胜却人间许多情感。张骞踏平坎坷,胜利归來,副手堂邑父功不可沒。堂邑父是匈奴血统,善于射箭,每当途中断粮,就射杀飞禽走兽充饥,保证了张骞温饱不愁。

    张骞回到汉朝后,汉武帝认为他熟悉边地情况,多次任命他率部对匈作战。然而,大使者却做不好大将军,延误了作战时机,被判死刑,后赎为平民。

    张骞虽被贬为庶民,仍常常得见武帝。武帝向他咨询西域及其周边国家情况,张骞便不厌其烦地讲述外面的世界。汉武帝的大国之梦再次升腾,他决心联络西域诸国,准备对匈作战,借此扩大汉朝版图。

    张骞常对汉武帝说:我在匈奴时,听说乌孙国王叫昆莫,他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君王,为匈奴所杀。昆莫出生就被弃于荒野。但是,鸟儿衔着肉飞來喂他,狼跑來给他喂奶。单于以为他是神,就收养了他。昆莫成年后,单于让他领兵打仗,昆莫屡立战功,单于就把昆莫父亲的百姓给了他,命令他长期驻守西域。昆莫内抚百姓,外攻拓土,逐渐有了几万名能征善战的勇士。

    单于死后,昆莫率众远迁,不再朝拜匈奴。匈奴派突击队攻打昆莫,从未获胜;匈奴人越发认为昆莫是神,约束控制,不敢发动攻击。如今,单于刚被我们打败,原來浑邪(ye,爷)王所控之地出现权力真空。而蛮夷之人,素來贪图汉朝的财物,如果此时厚赠乌孙,诱使他东迁至原來浑邪王的地盘,同我朝结为兄弟,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一旦成功,相当于砍断匈奴的右臂;西边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为大汉的属国。

    汉武帝听得入神,深以为然。

    元狩四年(前119),张骞二使西域。这一次,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几万头牛羊,携带钱财布帛,价值几千万;还配备多名持符节副使,一旦道路打通,他们就前去交涉。

    张骞的主张实质是“以夷制夷”。这在汉匈关系中是有渊源的。汉文帝时,匈奴强盛,屡次寇边。晁错上书,其中就有: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文帝大为嘉奖。

    由于河西走廊已经打通,不再穿越匈奴控制区;所以,这次出使,张骞不存在第一次被匈奴扣留的危险。他们顺利抵达乌孙,献上礼物,向昆莫说明來意:如果乌孙东迁到浑邪王的旧地,汉朝将送一位诸侯的女儿给昆莫做妻子。

    面对张骞的厚礼、厚盼,昆莫非常犹豫,这是为什么呢?

    昆莫此时年事已高,他有个儿子叫大禄,性格强悍,擅长领兵,现率领一万多骑兵另居他地。大禄的哥哥是太子,太子有个儿子叫岑娶。太子早死,临终前对父亲说:一定要让岑娶做太子。

    昆莫答应了,让岑娶当了继位人。大禄极度不满,就怂恿他的兄弟们造反,蓄谋攻打岑娶和昆莫。昆莫害怕大禄杀害岑娶,就分给岑娶一万多骑兵住到别处,自己留下一万多骑兵自卫。这样,乌孙国一分为三。昆莫不过一个“名誉”国王,不敢独自与张骞敲定东移之事。

    乌孙国对汉朝一无所知,直到张骞到來,他们仍不知汉朝在哪儿,多大多小,实力如何,能否打得过匈奴。况且,乌孙国臣服于匈奴多年,大臣们都害怕匈奴,不敢东迁。即使可以一人拍板,昆莫也难下决心,放手一搏。

    国与国的关系,利益首当其冲。张骞不再勉强,分别派出副使出使大宛、康居(qu,渠)、大月氏、大夏、安息、身(yuan,原)毒、于阗(tian,田)等邻国。乌孙王昆莫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国。乌孙国的几十名使者,带來了几十匹好马,答谢汉武帝。

    张骞回到汉朝,被任命为大行(外交部长),位居九卿之列。张骞半生漂泊,居家仅仅过了一年多,就撒手人寰。

    此后,一睹汉朝地广人多,物产丰富,乌孙国使者将大汉的富饶向国王通报,乌孙国开始结交汉朝。很快,张骞派出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大多也不辱使命,同该国专使回朝面圣。西北各国陆续和汉朝交往。

    【壮志未酬功名在】

    张骞两次出使都是为了对匈作战,第一次是想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第二次是想迁移乌孙居住浑邪王之地。命运似乎总在捉弄这个执着的使者,张骞两次出使,目的都未实现。但是,历史并不以成败论英雄。张骞兴国安邦的宏愿虽未实现,两次西行却为他在身后赢得巨大声誉。

    首先,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相互了解。

    张骞的两次出使为什么会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域诸国对大汉帝国一无所知。作为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面临的种种困境在所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