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武帝军威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汉朝的和亲国策未能带来预期的和平,反而孳生了无穷麻烦。中行说的兴风作浪,无异于和亲国策的极大嘲讽。汉奸内鬼,不仅削弱国力,更挫伤国威。

    【战事在眉睫】

    老上稽粥单于去世,他的儿子军臣继立为单于。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三万骑兵进犯上郡、云中郡,烧杀抢掠。汉朝派出张武等三将军,分别驻军北地、代国句注、赵国飞狐口。同时,派兵坚守边塞一线。围绕首都长安,又有周亚夫等三将军率兵驻守细柳、渭河北岸的棘门和霸上。这就是汉文帝的“铁桶阵防御”。一旦匈奴骑兵侵入代地句注边界,报警烽火便通向甘泉和长安。但是,等到汉朝兵马来到边境,已经是几个月后,匈奴早已远离边塞,汉朝军队只得作罢。

    此后一年多,文帝去世。

    汉文帝一朝历经匈奴冒顿、老上、军臣三代单于,匈奴对汉朝发动了三次大规模侵扰。

    景帝继位之后,吴、楚七国叛乱。匈奴又想乘汉朝内乱,同赵国联手,入侵边塞。后来,汉朝军队攻破赵国,迫使匈奴中止了趁乱入侵的念头。

    汉景帝坚持与匈奴和亲,互通关市。直到汉景帝去世,匈奴虽然时有骚扰,却没有大的侵掠行动(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与汉文帝相比,汉景帝的确要幸运得多。

    不过,自高祖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来,匈奴之患仍然连绵不断。所以,汉武帝征战匈奴的首要原因,是历史的积淀,是两大民族的宿怨:和亲无效,征战雪耻。

    汉武帝16岁登基,第二年便派人出使西域,目的就是断匈右臂,为日后大规模对匈作战做准备。

    为什么汉武帝一即位就开始布置对匈作战?而不再像乃父乃祖一样实行和亲呢?

    军事斗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汉匈战争也不例外。西汉初年,历经了十六年暴秦的残酷统治,三年反秦战争,四年楚汉战争,社会经济受到重创。

    《史记·平准书》有这样的记载:汉朝继承的是秦朝的烂摊子,壮年男子参军打仗,老弱之人还要运送粮饷,事务繁忙而财政匮乏,皇帝都备不齐一辆四匹同样颜色马拉的车子,大将、丞相有的乘坐牛车,老百姓家中没有吃的也没有盖的(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国民连最低生活标准都达不到,何谈打仗?

    西汉王朝不是不想和匈奴兵戎相见,只是刘邦、吕后、文帝、景帝时代,都不具备对匈奴决战的条件。

    至武帝初年,国家已得到七十多年休养生息,百姓丰衣足食,京城积聚的钱币千千万万,穿钱的绳子都朽烂了,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钱财。太仓中的粮食,新陈相继,有的露天堆放,以致腐烂变质。(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癝瘐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这说明到武帝初年,西汉的经济实力足以支持大规模对匈作战。换句话说,汉武帝已经有了与匈奴开战的本钱。

    经济状况全面好转,惠及军事上有两方面:

    边地粮食充足。

    随着整个国家粮食的充沛,边境地区的粮食储备也很充足。汉文帝曾采纳晁错的建议,送粮到边地的人可以封爵(入粟拜爵)。

    爵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等级制度。汉代施行的是二十等级的军功爵制。最高级是列侯(二十级),有封国;其次是关内侯(十九级),有食邑而无封国。列侯、关内侯可以做丞相、御史大夫、九卿等高级官。以下是九级的卿级爵位,五级大夫级爵位,最低的是四级小爵。爵位不仅有军功爵,还有民爵,普通百姓有了爵位,一旦犯罪,就可以免罪。此项举措无疑对边地粮草的不断充盈有激励作用。

    军事实力增强。

    对匈作战的军事准备主要是两点:一是战马,二是弓箭。

    汉初马匹奇缺,价格极高(马一匹则百金)。武帝初年,马匹数量剧增,大街小巷,田原阡陌,随处可见。我们形容人心势利,往往会说“只认衣冠不认人。”;而武帝初年,世风流行的是“只认宝马不认人”。骑母马的人走到大街上根本抬不起头,家庭举行盛大酒会,谁也不会邀请你(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摈而不得聚会)。太掉价!

    匈奴兵力的强盛,除了骑兵的机动性强,还有赖于骑手射术精良。但中国自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弩机。刘项荥阳战役中,项羽就是用弩机射中刘邦胸部,那是刘邦一生两次致命箭伤的第一次(另一次在平黯布之乱中箭)。弩机借助于机械力量,发箭迅速密集,可以压制匈奴骑兵的“火力”,这成为武帝敢与匈奴决战的另一法宝。

    因此,汉武帝一即位就要对匈作战可概括为八个字:条件成熟,时不我待。

    然而,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一打就是数十年,几乎是毕其一生,这是为什么呢?

    匈奴民族赖以生存的草原降雨稀少,这种生存环境决定了匈奴民族只能以放牧为生,无法以农耕立国。

    游牧民族的生存状态与农耕民族的巨大差别,决定了游牧民族不可能像农耕民族一样,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和相应的生活奢侈品。游牧民族获取本民族无法生产的生活用品只有两种方法:一是边境贸易(互市),二是掠夺性战争。本来,通过贸易互通有无,是最符合两大民族长远利益的做法。但是,匈奴民族一开始就选择了错误的做法,凭借军事优势,靠掠夺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将两个民族拖入无休止的争斗。

    这是汉匈战争的深层背景。

    由于这一深层矛盾,战争成为特定时期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

    而且,汉武帝持续不断的军事打击,对于保护汉朝的农耕生产、扩大汉朝的统治地域,转移国内矛盾也有作用。可谓:发展扩张,利益之本。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汉武帝持续作战的负作用也非常之大。

    【争议成胶着】

    从高祖到武帝,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亲已成既定国策,一旦改变,能够得到广泛支持吗?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匈奴来请和亲,天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