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抚台效孤臣 恪圣道学台纵首(二)第(1/2)页
“我是这个意思,”钱度狡猾地一笑,“当然是李钹,但既挖去姓名,我们尽可装作不知道是他。”毕镇远道:“装糊涂容易,文字上又该怎么变?”“在‘朋党’两个字上作文章!”钱度小眼睛霍地一亮,精光逼人,咬着牙笑道:“对他折子上那些荒唐话可以一概不予辩白,只向皇上谢罪:因为报效皇上的心太切,作事过猛,得罪了读书人。嗯----正好这边也有罢考的事,连带着写一篇自劾文章给皇上看,就说:虽然不知道折子是谁写的,详其词意,必定是个进士。臣得罪了读书士子,进士们鸣鼓而击之,实是罪有应得,这一层一定要写得万分恳切惶惶危惧之心见于言表。然后说自己的本心,其实异样敬重读书人,把留心选拔人才,将有真才实学的科第出身官员升迁委任的事胪列出來,只是耽心这些人借科名植党营私,沽名钓誉,这才时时严加训诫,也是恨铁不成钢的一份诚心。最后说明制台自己不是进士出身,有不检点处亦不能见谅于科目出身的官员。总归一条,一片好心,难为人所知,身为大员不能审势量度结好同行,取信于孔孟之徒,这就是罪----我想这篇文章就这样写,大人以为如何?”
这真是一篇老谋深算的翻案文章。雍正厌憎臣下结党,历來对科目出身的官员拉同年攀乡梓争奥援深恶痛绝,在“结党营私”上狠作文章,确是棋高一筹,不显山水便把李绂送到了绝路。同时连带河南士子罢考,把总督的责任一推六二五,也全是因张兴仁和柯英、阿山布罗共主通谋串连扇动的结果。一石数鸟,真是妙不可言。这一手段虽然绝无破绽,田文镜细思,绝非光明正大之举。旦李绂在湖北万众拥戴卓有政声,只是因为不赞同皇帝的新政未列入“模范”,论起雍正心中的爱重,其实也不在田文镜之下。还有一层,田文镜与李绂未达之前曾是患难之交,下此毒手,士林清议民间口碑也甚可畏。因此,田文镜略一静心,脸色又阴沉下來,喟然叹道:“论起李绂这人,算不上我的私敌,这人也还正派。这个冤家结得很无谓。”
“这不是制台要整李巨來,”毕镇远略一沉吟,已知田文镜心思,缓缓说道,“是他定要跟您过不去。设如挖去的姓名不是李巨來,或果真就不是李巨來,为自卫计,制台的折子不也要这样写么?”田文镜心情沉重,点了点头正要说话,见李宏升匆匆进來,便不言语。李宏升叉手禀道:“制台,秀才们已经散了。”
田文镜无声喘了一口气,“张学台呢?”
“已经回衙门。”
“那个秦凤梧和张熙呢?拿到了沒有?”
“回制台,小的不知道这件事,学台衙门沒有拿人。只说为首的要薄有惩戒,其余不问。叫秀才们明日按时进龙门应考。”
田文镜“啪”地一拍椅背站起身來,目中凶光闪烁,说道:“罢考抗命聚众闹事,大清史无前例,早已惊动朝廷四海皆知,怎么能不疼不痒一散了之?!这个张兴仁仗了张廷玉的势,真是胆大妄为!李宏升,你带几个刑名房衙役,立刻到南市街口殷家老店,拿了张熙和秦凤梧。那个店的秀才是发起罢考的,其余的也都带來,只不要上刑具----给我备轿,去学政衙门!他不來拜我,只好我去拜他了!”他气血翻涌,咳嗽几口,又呛出一口血來。毕镇远和钱度待上前劝时,田文镜已不管不顾,梗着脖子几步消失在黑暗之中。
但张兴仁却不在衙门里,田文镜扑了空。学政衙门司阍的见总督夤夜造访,也不敢怠慢,禀说:“张学台回衙沒停就又出去了,说去了宝亲王爷那儿回事儿去了。”田文镜听了掉头便走,一边上轿,厉声吩咐:“不要鸣锣了,转轿去惠济河驿馆!”轿夫们“噢”地应一声,抬起轿便是一阵疾走,待远远见到驿馆前红灯时,估约也就一顿饭光景。驿馆守门的见他下轿,忙过來禀道:“制台來得正好。王爷传命正要派人去请呢!”
“张学台在里边么?”
“张学台,还有柯臬台都在里头给王爷回事儿。”
田文镜不再说什么,抿紧了嘴昂然直入。到天井里正要报名,弘历在屋里笑道:“文镜么?一整日几乎都在一处,不要闹这虚礼了。进來吧!”田文镜听弘历语调松快,心头的紧张愤懑稍减了些,待嫣红挑起竹帘,从容跨进室内,果见柯英和张兴仁都坐在桌子旁边,别转了脸不看自己,田文镜便也不打招呼,只向弘历打了个千儿站在一旁。
“坐着吧。”弘历笑容里带着掩饰不住的疲倦,说道,“我正在和两位台司打擂台呢!你來得好。河南千事万事,你是事主,还要你说了算。只有一条,见识不一样不要紧,不可有了生分的心。一个省和一个国一个道理一样,将相不和子弟离心,总归治理不好。你说是么?”
田文镜舒展了一下官袍前摆,一刹那间他已经冷静下來,自己的奏辩折子其实要扫到这两个人,此时犯不着当面动肝火。一边思索,口中笑道:“是为罢考的事吧?我刚刚儿从学台衙门踅到四爷这边。秀才们闹事,冲的也不是我田文镜一个人,我们毕竟在一条船上。不然他们怎么不寻我闹事,反而去了兴仁兄那里?”张兴仁大约受了弘历的申饬,也不愿再次和田文镜争吵,脸上绷得紧紧的肌肉松弛了一下,叹道:“我和督帅沒有私怨,意见不一致也是因为公务。我來河南时日不久,学台又是个清水衙门,仰仗地方的多着呢!怎么敢随便开罪大府?河南文气本來就不盛,多少年别说鼎甲,连个二甲进士也是凤毛麟角。文人秀士于政事意见不合,多听听他们的总沒有坏处呢?何必一定要硬压清议?”“他们这也算不上什么清议。”田文镜一笑说道,“均田亩均赋税均到了他们头上,惹得光火了,跳出來找茬儿。前明海刚峰施行‘一条鞭’法,也是激恼了大业主,群起而攻之,罢了海瑞的官。一条鞭法沒能弄成,也就种下了亡国之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不可掉以轻心的。”
“当今时势和明嘉靖年绝不相同,人也不同,事也不同。”柯英立刻接口说道,“我就不信,不弄这个缙绅当差,大清就会亡国了!”弘历皱眉说道:“缙绅当差是朝廷旨意,田文镜奉旨办差,柯英你说话留神些。”柯英道:“朝廷旨意奴才自然奉遵。但旨意里还说,各省情形不同,要审势度事因地制宜。河南是个穷地方,大业主连江南十成之一也占不到,纳粮的事已丈量过土地,已摊丁入亩,为培养士林之气,给缙绅人家略存体面,就免了这‘当差’一项,于通省财政疼痒不大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