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乐于担当:接受工作不走样(一)第(1/3)页
§§§引子
乐于担当是一种态度。有的人在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守旧,守摊子,图安逸,熬日子。干工作怕出头,怕出问題自己担当不起,想问題、做事情、干工作,不是以主人翁身份带头参与,而是以旁观者姿态冷眼观望。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当,不管是为情、为理还是为义。担当必须自觉,沒有自觉,就谈不上担当。
§§§坐庙子,混日子,守摊子
因循守旧“坐庙子”,遇事敷衍“混日子”,碌碌无为“守摊子”,这些都是不愿担当的表现。工作态度决定职场前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的职员注定是要被淘汰的。只有积极主动地工作,才是乐于担当的表现。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当年楚汉争霸正酣时,谋士蒯通劝韩信造反,“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而韩信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掌控的兵力,完全可以脱离刘邦阵营而自立为王,可他为了报答刘邦的信任和厚遇,却毅然拒绝了蒯通的建议,替刘邦打败了项羽,“楚汉之命皆悬于彼,彼乃毫无反心”,堪称“国士无双”。这话,真正把担当说到了极致。
当今之世,我们不敢奢望“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但出來做事,至少“载人之患”、“怀人之忧”是务必做到的,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担当。
担当的态度至关重要。而具有担当力的职员会认真地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仔细地寻找并发现工作中的问題,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題。
千万不要做“坐庙子,混日子,守摊子”型的职员,它会给你的职场之路蒙上一层阴影。
我的一位前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多年前,一个年轻人在杭州某营销策划公司工作。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找到他,说自己的公司想做一个小规模的调查。朋友希望年轻人出面,把业务接下來,然后朋友自己去运作,最后的调查报告由年轻人把关。当然,朋友会给年轻人一笔费用。那的确是一笔很小的业务,沒什么大的问題。
市场调查报告出來后,年轻人很明显地看出其中的水分,但他只是做了些文字加工和改动,就把它交了上去。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几年后的一天,年轻人与别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一块去完成北京新开业的一家大型商场的整体营销方案。不料,对方的业务主管明确提出,对年轻人的印象不好,要求换人。原來,该主管正是当年市场调查项目的那个委托人。
也许,年轻人只是偶然地遇到这两件事,从而失去了机会,但这种偶然性当中其实已包含了必然性。因为,越是微不足道的事,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來。一个对自己经手的事情敷衍塞责的人,怎么可能是认真、敬业的人呢?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与赏识呢?年轻人最初的草率,已注定他日后将丧失良机。
导致他遇事敷衍、躲避责任的原因,不是能力低下,也不是缺少忠诚,而是他沒领悟到工作的实质,不懂得职场中人的基本责任在何处,不明白担当的重要性。沒有担当,一个职员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也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业绩。
消极敷衍、不肯担当,这甚至比不忠诚、不勇敢更有杀伤力,因为它直接腐蚀着一个人的灵魂,削减人的责任感,损害人的敬业意识和诚实精神,而这些优良素质正是一个人立足职场并取得成绩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
如果一个人沒有担当,总是投机取巧、偷奸耍滑,不肯用心工作,即便他资格再老,功劳再大,能力再强,也一定会被组织无情地抛弃。
一位大区经理在某企业工作了7年,算得上是企业的元老,也为企业创造了不少业绩。但也正是曾经的业绩使他的散漫作风开始蔓延。他常常自恃劳苦功高、不遵守企业的制度,工作不认真,大部分工作都交给手下,自己则乐得清闲,不是去别的部门闲聊,就是抽空去外面“放放风”。在出差期间,更是通宵上网或去酒吧,白天则在宾馆中消磨时间,无所事事。领导在一次暗访中,正巧去了他出差的地方,却发现在市场中沒有他的身影,后來通过电话联络,才知道他还在宾馆里睡觉,而领导查他的销售业绩时,发现他几乎是所有大区经理中最差的一个。为“杀一儆百”,领导决定开除他,当时很多人为这位元老求情,认为他曾经为企业立过汗马功劳,但领导用几句话就反驳了这种说法:“如果我们的企业想发展,大家想得到高薪,就需要遵守企业的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如此散漫,即使功劳再大,能力再高,也会毁了我们的企业。对于有散漫作风的职员,企业是不能宽恕的。”
说起來,作为企业元老,这位大区经理做得着实过分。如果他能够坚定地担当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努力工作,那么虽不一定能再进一步,但至少保住目前的地位和工作是沒有任何问題的。
身在职场,本应担当。既然出來做事,就要积极地去了解、去认识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一切,把它们了然于胸,而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地“守摊子”。
有一次,我去参观一家印刷厂,在厂里碰到了一个看起來非常实在的职员。他负责操作一台国产的彩色印刷机。
我就机器的操作问題向他请教。他回答得非常好,流利而且准确。当我向他询问旁边的一台机器时,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那台机器,你得去问另一个人。”
我点点头,又向他讨教另外一个流程,他的回答仍然是:“这个我不知道,我从未在那儿工作过。”
我问的最后一个问題是如何压线,他的回答依然是:“我不知道,我平时沒做过那个活儿。”
“你在这儿工作多久了?”我试图与他交流。
“5年了。”他腼腆地回答,然后,头一低,埋头操作“他的”那台机器去了。
走出车间之后,我指着那个一问三不知的职员问生产总监:“你知道那个人吗?”
生产总监叹一声:“唉,我不想谈论他。他是我们厂里心地最善良的工人,可我们不得不解雇他。他的那台机器,下个月就要被淘汰了,我们要进几台海德堡的机器。你知道,除了那台机器,他什么都不知道。”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