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金振侠之间的有了第一次的**之后,我的寝居也像是第一次获得了春天,有了我们之间欢愉之后的鸟语花香。我知道一个男人一旦尝试到一个女人滋味之后,并不是女人就完全属于这个男人,而是这个男人心里持续地激情那种欲望。
我并沒什么魅力,甚至连自己的自信心也不能有效地保持下去。
每逢夜深人静时,原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从那些夜的抽搐疼痛中脱胎换骨过來了,发现原來自己真错了。我大错慝错,因为一个人心内最在乎的东西很难被时间带走。尽管有人曾经说过,再牛逼的记忆也会败给时间。当我气喘吁吁地从噩梦中惊醒过來时,我这才发现自己床边早沒有了金振侠。他去了哪里?我不知道,或许都只是梦?不过当我挣扎着起床准备去公司上班的时候,才发现,原來一切都是真实的。
白昼下的工作一如既往地进行着,柳叶眉也是一如既往地将我带到他身边出去洽谈生意。今天我们需要去和一个海归回來的成功人士洽谈,柳总却显得很轻松,看得出他很能和自己洽谈。这方面我还是个新手,他看出來我有些心事,就让我一会只是陪人喝酒,别的啥也不要做。
当然始终不能忘记陪笑。当我真正见到那个人时,像见到了阳光。他带给我的整个感觉,像是带我已经周游了全世界了,满脸的沧桑写满了全球的人间风貌。这个人自称周游了大半个地球,也曾经在老家那边挖掘地球从事国内最为朴实的劳动,后來奇巧地在老家的院子里挖到了一块铜钟,却是老祖宗给他留下來的传家宝。
但那玩意早已生锈,只是乡下人很快都将这事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原本一块生锈的铜钟却被传成了会反光的金子。外乡的人也很快來瞧个究竟,县里的领导刚好也來这边,凑个热闹一睹这铜钟风采。领导看过之后沉默离开,倒是很快就有商人前來购买。这个商人却是外地口音,还给他上了一趟活泼生动的铜钟历史课,说是清代时期出产的,也还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却也沒只字未提到收藏价值,那人猜想这东西也沒啥好的,但因为那边商人出的价钱低,所以还是舍不得卖,却很快听人说有一档节目叫住《寻宝》來的,有人建议不如拿到这节目上去秀一把,但需要报名……
这个故事本來不精彩,却被这人讲得比较出色,但我沒情趣,相反还有些犯困。我根本很难将这些故事和洽谈方面的事联系在一起。但等到我们的酒宴快完事之后,那人才进入主題,要柳总帮忙弄一个宣传广告。这并不是啥难事,但柳总后來却告诉我,公司目前还是将主要业务集中在墙体广告和部分商品的广告包装制作上,却沒有涉及到电视广告,上次与那边电台合作也是咬紧牙关给自己一条新路,开拓财源。
我听出了柳总的意思,看來他是不想接纳这个业务了。不过,酒桌上一切还是“模棱两可”的,都沒有说绝。
原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被折腾掉了,沒想到这天上班时柳总却惊喜地告诉我说,他联系上了金先生,并找到能够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这种广告的人。我并不懂这些,只是明白柳总看上去有点兴奋。
“小楠,还记得那天姓陈的吗?我们当时的业务并沒谈妥,今天我要邀约他见面!”我当然记得那个人,因为他的故事实在太长。当柳总一五一十将那天陈姓男人讲述的故事重复讲了一遍。我惊诧的不是这个故事居然被自己听完了,而是柳总这么记性超强。
柳总意思地要我在酒桌上尽量无事献殷情点,多陪笑陪酒,这样或许姓陈的会重新考虑和公司合作。
姓陈的,我一听到柳总这么一说,心里一紧蹙,一下想起來早先黄巢酒吧的陈总,很难受。好在我最近学会迅速调节情绪,就像在钢管舞中对身体的绝对灵活把握一样,我需要的是把控好心情。
姓陈的倒是很爽快地就和我碰杯。不过,这次他不再有出音像广告视频的打算,而是希望我们公司能将他这大半生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出來,也相当于是给自己广告了。柳总不明白他为何要出书?
“出书也是我这辈子的心愿,我希望能将自己和铜钟之间的故事告诉更多的朋友们……”柳总后來分析总结,说这姓陈的一定认为正是铜钟改变了他的命运,而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铜钟原本并不值几个钱,但这姓陈的很会在这上面炒作,现在连《寻宝》栏目主持人也甘愿给他海外联系卖家,听说有一个专门从澳大利亚來的商人,看重了这口铜钟,说这很有国味,希望能将这东西买回去。那商人还承诺要带上铜钟和陈一起到澳大利亚周游一趟。
后來,陈不仅周游了澳大利亚,还成功在国外做起來生意,还传奇地在国外找到了心爱的女人,而这一切都和这口铜钟有关。
“你是说这要写成书吗?”我问柳总,他朝我盯梢了阵,才回过神來,“小楠,像这样的客户我们从來沒接触过,人家有海归经历,就照顾下别人……”我相信柳总也明白这种经历还是和出书有一定距离,毕竟“无巧不成书”,单靠这点噱头还是不够的,至少还需要虚构很多情节出來。但是陈却坚决不让在他的书中虚构任何情节。
“那他想怎么样?”我问。
“小楠,这件事,你就先不管,那天你在酒桌上表现不错……”我记得当时陈并不高兴,喝酒时才慢慢将话闸子打开了,我耗尽体力地给他敬酒,算是换回了点好心情。
柳总接下來希望我能打通一个号称“金牌写手”的作家的关节,这个作家在枪手行业是榜上有名的,不过却也终究沒拿出來什么榜上有名的作品來。我不理解一个毫无出处可查的作家却要柳总三顾茅庐。而且这作家居然还真的就是住在郊区的茅房里。
“你好……是艾华老师吗?”那天柳总带我去郊区一边看风景,一边來拜访艾作家,并将这份找枪手做事的礼物给一同带來了。艾作家看上去倒很像个写作的,写满一张脸的沧桑足够我看半天了,还不用说再去看他的作品。他态度和蔼,人看去很实在。柳总当面给他开价说写这种人物传记类型的作品,至少是千字五十左右。艾作家并沒犹豫不决,也沒激情万丈,而是弱弱地问了句,“有署名权吗?”
“很抱歉,艾老师,这个也是因为我们合作,而不能让第三方知道,你以前也应该和别人类似地合作过,我们在价钱方面已经给出了市场价了,而且后面只要这次合作到位,还有
-->>(第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