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家命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开路先锋(一)第(1/8)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7中国的导弹火箭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根据周恩來的指示,钱学森用了差不多半个多月的时间,认真琢磨书面报告。1956年2月17日,几经修改之后,他终于写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当时为保密起见,用“国防航空工业”这个词來代表火箭、导弹和后來的航天事业)。钱学森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某些具体措施,同时还开列了一批可以调來参与这一事业的21名高级专家名单,其中包括任新民、罗沛霖、梁守槃、庄逢甘、林津、胡海昌等,后來这些人都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开路先锋。

    这是一份重要的意见书,是我国导弹研究开端的重要步骤之一。自此,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仅仅四天之后,周恩來就亲自审阅了这份意见书,并送给毛泽东审阅。这期间,钱学森的意见书和原子能的问題一起,多次在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以及军委的会议上研究讨论。

    3月14日上午,在总参谋部办公大楼的首长会议厅里,周恩來亲自主持了一次极不寻常的军委扩大会议。与会的将帅们人手一份《意见书》。众人落座后,周恩來宣布会议的中心内容:“今天军委扩大会议的议題,就是请钱学森同志谈谈发展我国导弹技术的设想和规划。”

    坐在会议桌一端的钱学森,穿一套崭新的中山装。自从回国后,他就脱掉了西装,穿起了中山装。望着佩戴着金色肩章的元帅和大将们,钱学森有些激动,也有些紧张。但他很快平静下來,他从座位上站起來,推开精心准备的汇报提纲,仿佛回到加州理工学院的课堂上,沉稳地从历史讲到现实,从军事扩展到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大科学家的远见,深入浅出地讲解 中国导弹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來。

    讲到后來,元帅们忍不住插起话來。

    聂荣臻说:“学森同志,你这个意见书中说,我们发展导弹有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在哪里,你能不能给我们说一说呀?”

    钱学森说:“这个优势是和其他武器比出來的。仅以航空武器为例,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周期,发达国家大约是十年,形成武器,装备到部队,沒有十五年不行。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能设计,却不能生产,有能力制造,各种特殊材料,大量的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以及相配套的雷达等等也难以保证,即使这一些都能解决,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大批量生产也不现实。”

    众人纷纷点头。

    周恩來说:“这是客观现实,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呀。”

    钱学森继续道:“而导弹的难点在于关键技术的突破。”

    陈毅说:“我明白了,你说的优势在这里脑壳。”

    钱学森点头道:“尤其中国人的数学天赋,在导弹研制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苏联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众人再次纷纷点头。

    钱学森又说:“飞机有人驾驶,而且要反复使用,各个部件都必须过关,才能确保安全,导弹就不同了,导弹是自动寻找目标,而且是一次性使用,即使我们工业落后,不能确保每个部件都是最好的,但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把这些很一般的部件组合起來,一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与会者频频点头。

    钱学森继续说:“导弹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科研、试验上,一旦研制成功,国家再穷,生产一部分应该不是问題。即使从战争角度看,导弹不仅对地面,也可以对空中、海上來犯之敌进行有效打击,在目前我国空、海军还很弱的情况下,选择从导弹上突破,不失为一条捷径。”

    彭德怀说:“很好,这和我们过去打仗一样,以我为主,扬长避短,不和敌人硬碰硬,攻其一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我看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发展武器的方针。”

    贺龙说:“导弹快搞,飞机该搞也得搞,两者并不矛盾嘛。”

    钱学森说:“贺老总说的是,导弹不仅不会影响飞机,一系列技术上的突破,反而会带动飞机的发展。”

    聂荣臻说:“导弹牢靠了,将來的航天就有基础了。”

    周恩來说:“更现实的问題是,我们的飞机不行,就算有了原子弹,那也是有弹无枪呀,所以导弹要快,要走在前面!”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时间过得飞快。钱学森的构想,赢得了全体与会者的支持。

    会议最后决定,由周恩來、聂荣臻、钱学森等人负责筹备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

    4月13日,国务院正式决定成立这个秘密部门
    -->>(第1/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