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的途径。”西儿边说边关上
了一扇打开一些的窗户,严冬已过,屋里虽然启动着暖气,但是晚上透进的风还是有些凉意。
她转过头,倚着落地窗,认真地告诉逸安:“女人更需要安全感和保障,更需要被关注和呵护,女
性也更容易多愁善感。你第一个妻子,是个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板一眼、缺乏情趣的女人,还好她秉承着
中国女性特有的忍耐和保守,压抑着自己的要求。但是她用严谨苛刻或者沉默来抗拒你对他的无视,结
果像你严厉的妈妈,让你惶恐害怕。”“巧丽不同于你的前妻,她是一个被宠坏了独生女。她娇惯、依
赖,像个跋扈的公主让男人侍奉,可你根本就不是个伺候人的男人。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中国的很
多父母都缺乏对男孩女孩的性别教育和教养。这个社会男女是要有分工的,如同自然界雌雄的分工。女
性承担着社会传宗接代的重要职责,而男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撑者和主宰者。缺乏性别教育,让很多
女性,缺乏家庭的智慧,不会家务,不会善解人意,不会宽容和贤良,性生活上更不会温柔和运用技巧
了。有婚姻专家说过:对于爱人所发出的每一句抱怨或者批评,至少需要五句赞美的话来弥补造成的伤
。“一个有趣的研究发现,男人最聪明也最笨。心理学家解释说,这是由两性的发育程序所决定的。男
人天生更喜欢追求超群的智力,为的是吸引女人,因而他们往往能脱颖而出;女人则更注重生存的保障
,因而往往满足于身居中所带来的安全感。所以女人们不能期待我们的男性事业有魄力而又生活细心、
面面俱到,女人应该成为沟通和培养者。”“天性和教养共同起作用,共同决定了人的行为。性别角色
处理好,可以理顺很多社会关系,避免发生不知谁该做什么的尴尬局面。如果偏离了这些传统,那我们
就会感到焦虑。”逸安点着头,认同着西儿的话。
西儿加重了语气:“男性也不是就没有问题,缺乏性别教育和教养让男孩们常常也展现出娇纵的溺
爱,不敢面对责任,不会关照女性。或者他们看起来更具有侵略性、控制欲和反社会性。我认为:责任
、忠诚、国家,这才是一个男人的准则。生活中,女人们常抱怨男人不会对女人表达关爱,不会用幽默
、钟爱和积极的语言、行为来诠释婚姻。而男人们回避,或者采取家庭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中国男
人们更容易陷入到保持缄默或是暗示的状态来对待感情和婚姻。但是他们忘了,没有哪个爱人是一个读
心术者,能猜透你在想什么。
“男人们要学会对爱人直接地表达,体贴地关注。比如说当女人来月经时,男人们可以对妻子说‘
别着凉,多喝点热水’等可人的话;要适当地安排出时间帮助妻子做家务,这些都是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的关键。而且更要对妻子给予夸赞,比如说‘你今天的气色真美,衣服也非常漂亮,这菜烧得太香了’
等等。记得妻子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不管多忙,在那一天哪怕打个电话,更好的是准备一份小礼物,
都可以让女人继续付出欢欣和鼓舞。要善于把女人们对你们的批评和怨气,当成一种在意你们的爱,这
样就让内心也就有了弹性。”西儿解读着,引导着逸安。
“几代人下来,都是被‘爱在心里’给害苦了,我不说,你去体会,并不代表别人能理解和感觉,
每个人都没有那么多的心智去解读他人,人为的误解,成为了祸水。尤其是网络时代让我们更多的只会
在电脑的狭小空间虚拟地面对,更没有了真实的表达。我以后要反省自己的言行了,积极地改善吧。”
逸安诚恳地接受着西儿的疏导。
他端起茶杯,大口地喝着,缓解着干涩。
“你和巧丽已经走到头了,要和她好好聊聊。就算是分了,也给对方一个祝愿吧,都是善良的人。
她要想做更不道德的事,她早可以冲到那个孕妇的家或是给那个孕妇打电话去闹腾的,看来她也是有善
根的,她也在为自我的爱徘徊。感谢和宽恕,宽恕能够消解仇恨,从烦恼的过去走出来。原谅巧丽的行
为,这也是你的因果。宽恕的人比不宽容的人更愿意展示出积极的力量。你的善良和道德底线还在,没
有向那位无辜的孕妇揭开真相,没有去报复那个男人,这也是我佩服你的地方。生命都是脆弱的,给自
己和他人留条后路。有一天,你会和那位孕妇突然见面的,你也会救她于痛苦中,她会感谢你的。”西
儿跟着感应告诉逸安。
“我明天赶回深圳就签字离婚,不甘心的忍耐会成为碾子,压榨着自己,我已经忍得太多了,放心
,我不可能跟那个孕妇有什么关系,我也没办法面对她。”逸安直言道。
“会发生一些事情,你会来找我的。婚你们肯定是要离的,你心里早做好了准备,只是时间早晚。
我希望你能拖过这位孕妇生完孩子后再离。如果你现在离了,巧丽就一下子变成了自由人,她就会去找
那个孕妇。为了你第一次婚姻中曾经伤害过的前妻和被你远离在海外的两个可爱的儿子,请你忍辱与坚
持吧!就算是赎罪。”西儿强调着。
“忍辱与坚持?难道我忍得和坚持得还不够?给我一个说法?”逸安用他的逻辑继续追问。
“你想听听佛法的解释吗?”西儿探寻着,起身走到佛龛前。她拿出三根西藏尼木手工的藏香,点
燃、持香,拜了三下,打开香炉,熟练地铺好藏香。
逸安的眼神跟着西儿,仿佛看到了奶奶曾经的样子。一种温暖油然而升,他说道:“我一直有个心
愿,晚年会去修佛,人没有信仰,会迷茫和迷失自己。佛法启迪着人性的智慧。奶奶是虔诚的佛教徒,
我尊敬佛,也常会去看些这方面的书,只是我觉得我现在还没有那种心力像你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