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迷踪之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五章:秦家小传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火纷飞,鸡犬不宁。这国家都垮了,小家自然也保不住。

    最后,我爹的小媳妇儿跑了,竟成了茶馆里走穴的说书匠。

    三叔呢,也没得意多久,见鬼子来了,没了立足之地,赶紧卷摊走人。

    去了哪儿,至今没有个确切说法,有的说去了国外,也有说上山当了土匪头子,更有甚者,说投靠了鬼子当了汉奸,反正说啥的都有,总之都变着方地编故事,看他的笑话。

    日子转眼八年过去了,小日本日落西山,扛不住老美的狂轰乱揍,只能嗝屁投降。

    秦家人总算也熬到了头,几个兄弟齐聚万家港,准备重操旧业。

    三叔呢,那会儿也来了个自我检讨,说以前不懂事儿光顾着自个儿苦了众人,现在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还讲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拧不断的理儿,意思无非是让大家精诚团结,共兴大业。

    当时,听得所以人是内牛满面。于是,大伙儿贡出钱财,捐出房产,搞了个秦家海运股份公司,靠几条洋船帮人家运输货物,有点像今天的物流。

    我爹呢,那会儿钱财都消磨光了,一点儿股份也没有,俗话说“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因我爹心细好琢磨,所以就在海运公司里面当了个账本先生,打打算盘,盘盘货什么的。

    那时候,我爹都三十好几了,还一直没娶媳妇儿。几个早已成家立业的兄弟看着也不是个滋味儿,好歹也是一奶同胞,老大不成婚总觉得理亏。

    按以前的老规矩,这老大不娶妻,其他兄弟根本就甭想娶媳妇儿的好事儿。

    为什么呢?无非是怕坏了规矩,乱了辈分儿。

    几个兄弟一合计,说老大吧,虽有点古板,但心思却很细密,找个贤妻良母型倒是不错。

    于是,三叔擅自做媒,几个兄弟做东,也不管我爹对不对眼儿,把万家港一渔户的女儿许配给了我爹,也就是我现在的老妈。

    然而,这媳妇儿有了,我爹的底子却很薄,整天靠他的那点算盘钱度日,总是紧巴巴的。

    有人说了,你爹管着账本,只要做做账,沾沾油,怎么也能过个小康,咋还能算凑合呢。

    但我爹生来就是个死脑筋,压根儿就不会去动这些歪门邪念,几个兄弟之所以让他来看账本,也是看中了我爹的这份美德。

    然而,日子过长了,我妈也就有了说头。

    每次和我爹吵架,总拿这个说事儿,以前的女人嫁人无非就是图男方的那点家底儿,至少也得图块好身板儿。“嫁汉嫁汉穿衣吃饭,”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儿了。

    可我妈自从进了秦家门儿以来,连一天舒心的日子都没过,整天忙里忙外的,还要回家伺候老爷们儿的衣食住行,老觉得自个儿吃亏。

    于是,我妈隔三差五地就往族长三叔那儿跑,总想讨个说法。说你们秦家好歹也是万家港有头有脸的大户,你们就忍心看着你大哥过穷日子。这海运搞了两三年了,收成也不错,不分点出来,日子根本过不下去。

    别看我妈是个没文化的小村姑,但说的全是正理儿,我三叔也觉得挺不好意思,就把他的一间店铺分给了我爹。

    明说是分,倒不如说是甩破烂。第一,这店铺位置就不行,远离市集和码头,只挨着一条闭塞的乡间小道,做做渔户的生意还行,根本就别想染指码头那边的大主儿。

    这第二,品相不行,我爹刚去那会儿,惊得半天没说话,说这老三也太抠门儿了,这哪是什么店铺啊,整个就一个垃圾场。什么烂菜叶子,鱼肉干儿堆得满屋子都是,害得我爹妈足足打扫了一天一宿才算干净。

    虽我妈还有怨言,但有总比没有强啊,另外三叔还是自个儿媒人呢,所以说就不太好发作了。

    这店铺能做啥呢?最后我爹妈一合计,开了一家饭馆儿,专为来来去去的小商小贩服务,由我妈全全掌管。

    一开始,因店铺离港口太远,生意一直冷清,但我妈是一个特别较真的人,就不信这个邪,来了个主动出击,将这些吃食拿到港口一带贩卖。

    这一来二往都知道秦老大媳妇儿卖烧饼的事儿了。起初,我爹特没面子,见有人拿这事儿打趣自己,只说媳妇儿是乡下人贱性不懂规矩。

    可没想到的是,我妈这一卖竟一下子火了。

    第一先把这些竞争对手给整迷糊了。张老太,李二娘几个老婆子见我妈来港口抢生意,以为是受我三叔的指使,全都让出了自己的黄金口岸给我妈,俗话说“强龙斗不过地头蛇”,在别人的地界儿讨生活,懂规矩那是必须的。

    第二,港口上的小老板听说我妈卖烧饼后,都大包小包地抢着买,甚至有全包的,可把我妈乐坏了,她还以为是自己的手艺好呢,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老板们买烧饼是假,讨好三叔是真。

    就这样,我妈的烧饼卖得风生水起,店铺里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每月一敲算盘,嘿!比我爹还挣得多的。接着,我妈又将这些钱折成股入了海运公司,小生活开始过得有滋有润。

    然而,好景不长,内战爆发,不久全中国人民便翻身做了主人,斗地主分田地,割一切资本主义尾巴。

    秦家的海运公司散了架冲了公,连我妈的小饭馆也没保住。

    最后,秦家一个大字儿没留,只留下几栋破房子,算是唯一产业。

    几个兄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全都鸡飞蛋打地散了,三叔也不知了去向,族长之位自然而然地回到了我爹的身上。

    可惜年头变了,这族长变成了个空衔,不仅没好处可捞,还让我爹沾了不少倒霉事儿。今儿个老五被批斗要死不活的,明儿就是老四家里揭不开锅,吃不饱肚子。

    零零总总的事儿总离不开让我爹去处理,据说那会儿我爹的头发一夜之间就变白了。

    好了,说了那么多,咱们秦家的光辉岁月就此打住,再来说说我开书店儿的这档子事儿。我父亲让我开书店,其实也费了很多周折,不仅将大半辈子的积蓄全拿了出来,还一反常态地求人托关系为我办理各种手续,这才有了这“万家书店”。所以说,有时候听老人的一句话总要少走半辈子的弯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这个意思。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