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大喜事,大喜事啊!王峰捐了三百万两白银助饷啊!”王承恩的声音里似乎都带着喜悦!
“什么,你再对朕说一遍?”崇祯放下手中的奏折似乎还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询问了起来!
“没错,皇上,奴才已经祥户部核实了好几遍!就是三百万两啊,等下杨大人肯定会像您奏告的!”王承恩做事很仔细,刚开始他也有点不相信,直到自己亲自核实了几遍,他这才敢像崇祯汇报!
“三百万!三百万!”崇祯不停的重复着!难怪这王承恩兴奋,这三百万换成是谁也会开心异常!毕竟这可是三百万!这样一来朝廷赴辽的大军三个月的用度就有了!
“这真的是王峰捐的?”崇祯似乎还有点不相信这王峰竟然会那么大方,毕竟自己可是刚刚才处罚过于他!
“回陛下,想必是那王峰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对了今日内阁还收到了他的一封认罪奏折,奴才给皇上带来了!”说完王承恩在自己的袖子里摸了摸掏出了一份奏折!
“你这奴才什么时候成为了王峰的信使!”崇祯嘴上虽然责怪着,可还是接过了奏折!
王峰的奏折里表达的意思很清楚,无非就是表达自己是因为太过于立功心切才导致自己犯下了大错!在奏折里王峰言语诚恳,字里行间无不透漏着悔恨和将功赎罪的意思!
“王承恩,你觉得王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崇祯合上奏折,开始询问起王峰这个人起来!
“奴才不敢!”王承恩在宫廷多年深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尤其是评价当朝大臣这可是一大忌!
“朕让你说你就说,不要担心!”崇祯当然看出王承恩的担忧,作为皇帝他确实不喜欢自己的内侍随意评价自己的大臣,只不过现在崇祯更想知道在别人的眼里王峰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王承恩思考了一会,“奴才觉得王峰应该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只不过最关键的是要看他在谁的手下效命!”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崇祯的心里一直在品位这句话!或许这句话正是对王峰的真实评价!但是王承恩说的也对,那要看他在谁的手下,就算王峰是曹操,他崇祯可不是那个无能的汉献帝!
“皇上、皇上!”正当崇祯陷入沉思时,一小太监冲了进来“启奏皇上,朝鲜使臣正跪在午门外等候陛下召见!”
“朝鲜使臣?”崇祯闭上了双眼!
“皇上要不要奴才把他打发走!”看皇帝的表情似乎不太愿意搭理这朝鲜使臣,王承恩主动提出赶走这吴达济!
“算了,还是召他进来,听听他说啥吧!”思索再三崇祯还是觉得应该见见这吴达济!
“慢着,把周延儒和杨嗣昌也叫来!”崇祯想了想叫住了正要转身离开的王承恩!
“奴才遵旨!”
不大一会儿,王承恩领着这吴达济就来到了乾清宫!一见到皇帝,吴达济赶紧跪了下去嘴里依旧喊着“求陛下救救朝鲜!”
“好了,吴大人快快请起!”王承恩在旁边搀扶着“皇上已经知道朝鲜的近况也答应出兵救援朝鲜,吴大人莫要着急啊!”
“皇上不是臣着急!是我们朝鲜王着急,他日夜祈盼大明王师的到来!”吴达济站起来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说道!
“臣等参见皇上!”正当崇祯要开口安慰时,周延儒杨嗣昌奉命赶来!
“平身吧!你们来的正好,跟吴大人好好说说现在出兵救援朝鲜到哪一步了!”崇祯乐于把皮球踢给自己这两位大臣,也省的自己一一解释了!
“吴大人!”作为户部侍郎和陕甘总督,杨嗣昌第一个说道“我大明朝已经集结陕西、山西、河南、京师四路共计三十万兵马由辽东总督洪承畴率领已经开拔,不日即将到达塔山,从背后对清军发起致命打击,到时候还需要你们朝鲜军队从正面发起反击配合我大明军队歼灭清军!”
“真的吗?真有三十万兵马?”吴达济的话语里带着抖音似乎还有点不相信!
“本官像是说笑的吗?我朝皇上再次我岂敢玩笑!”杨嗣昌边说还边朝崇祯拱了拱手!
“好了!好了!吴大人您也听见了我们大明已经出兵了,您就安心等待消息吧!来,奴才带您下去休息!”王承恩满脸堆着笑说完就牵着吴达济往殿外走去!
等吴达济走远,崇祯开口道“洪承畴调任,杨嗣昌刚去必不了解情况,朕决定派王峰出任陕甘总兵配合爱卿剿灭流寇,爱卿意下如何?”崇祯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派遣王峰辅佐杨嗣昌,毕竟杨嗣昌是个文官,很多冲锋陷阵的事情王峰可以代劳,这一方面呢锻炼了王峰另一方面也正好可以观察观察王峰的为人!
杨嗣昌看了看周延儒,站出来道“臣虽然是文官但是臣有信心能够像洪大人一样平定流寇,报效皇上,如若臣不能平定流寇,臣愿以死谢罪!”
杨嗣昌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言下之意很明显拒绝了崇祯的提议,这倒让崇祯弄不明白了,本来崇祯以为这杨嗣昌会立即答应,毕竟杨嗣昌和王峰私交还是不错的!
“周延儒你说说看?”崇祯又转过头询问到一边的周延儒!
“臣认同杨嗣昌大人的意见,这驸马爷毕竟刚刚才犯下大错,如果跟随杨大人赴任陕甘,臣怕杨大人招架不住啊!而且臣也很有信心杨大人能够平定流寇!这只是臣的一点愚见,还请皇上圣裁!”
杨嗣昌和周延儒两人的回答简直出乎意料,崇祯没有想到这两人竟统一反对王峰任职!这倒让崇祯更加坚定了要任命王峰的决心!如果杨嗣昌和周延儒两人马上点头同意,崇祯倒还不敢放心任命王峰!如今他们一致反对王峰,而自己又任命王峰这正好让他们两人起到了互相牵制的作用!崇祯最在乎的就是讲究牵制!
本书来自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