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间天堂第一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六章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真是一个奇怪而神秘的女人。回到住处,文博想。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被她深深吸引住了。

    他崇尚传奇式的爱情,认为它是一道风味别异的美餐,一首格调高雅的诗歌,一幅风格独特的图画和一部曲折离奇的故事。他把爱情看着是一座神秘的宫殿,里面曲迳深幽,扑朔迷离,充满着未知、不定和丰富的想象;他视爱情为一方净土,没有杂质,没有污染;他觉得爱情应当是别致的、充满新意的、神奇的、甚至是惊世骇俗的。他梦想着像有些经典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不顾世俗,屏弃偏见,和自己相爱的女子一起演绎出一出动人心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他向往着在闹市中去开垦一片田园,在空中去建造一座楼阁,在茫茫沙漠中去发见一片绿州,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去寻觅一处宁静的港弯。他希望能有一次邂逅,一次奇缘,一次倾情相见,以发见自己心上的人。

    他对爱情的这些认识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

    他生长在省城一个地位高居、名声显赫的家庭,父亲是省教育厅厅长,母亲是省歌舞团的一位歌唱家,双双都是社会名流。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早年他却出生在乡下。

    他的父亲文百千五十年代末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被分配在省城一个省直机关工作。那时的中国刚经历了政治运动又在遭受自然灾害,他因对现状不满写了一张“大字报”而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了一座小县城。在那里,他与尹维希相识并结婚了。

    尹维希是县文工团的曲剧演员,歌喉动人,演技超群,会多样乐器,还气质出众,容颜动人,是本县一位知名的女子。她出生在县城,父亲是县委宣传部部长,母亲是县文化馆的一名音乐指导老师,都是本县的名人。

    才貌兼备和良好的家境使她自恃高傲,目中无人,卓尔不群,只与那些她认为高尚的人物和高雅的事物打交道。她在文百千落难时爱上并嫁给他是因为她觉得他特殊和特别,这样的爱情才不落俗套和引人注目;还因为他毕业于名牌大学,比一般人优越,从长远看今后可能会大有作为。

    可是,文百千却“不思悔改”,仍然乱写乱说,抨击时弊,结果,又被下放到了农村。由于当时政治上的株连风气,尹维希也被“捎带”着跟了去。

    投机不成反蚀了本,尹维希真不知今后的日子来怎样过。

    两次挨整总算使文百千变得聪明起来了,在乡下,他再也不敢乱说乱写,而是“夹着尾巴”老老实实接受劳动改造。而尹维希则不然,从下乡的那天起,就将她的优越感、生活作风、演戏用的道具和同那套吹拉弹唱的玩意儿一起带了去。平常,她懒于出工,即便是出工也不出力;每天早上照例要起来练嗓子,练腰腿,白天和晚上还要抽出时间来练琴;甚至于,她还敢穿着戏服和红绣花鞋在田间地头走动。这种“资产阶级的作风和习气”使得那些勤劳朴实的村民看了十分反感和讨厌,他们先是向她发出了警告,劝戒她要检点作风,收敛行为。可尹维希却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她甚至还向她的丈夫说:“别理那些乡巴佬,我根本就瞧不起他们,看他们能把我怎样!”这种“死不改悔”的态度终于惹恼了农民,一天,他们不仅派人来砸了她的乐器,烧了她的道具和戏服,还游了她的村。

    这次教训虽然使尹维希在作风和行为上大有了收敛,但却将她对农民的鄙视上升成了仇恨。她暗暗发誓:老天在上,若我还有一口气的话,总有一天要离开这鬼地方,回到城里去走我的艺术之路!

    就在那时候,文博出生了。小文博的降世不仅没给尹维希带来什么欢乐,反而还给她增添了一些忧伤。她常常就此对丈夫说:“百千呀,没想到咱家一代不如一代,你我原本都是城里人,可儿子一生下来就是个农民!”

    对此文伯千只能连连叹气。

    然而,生不逢时却并没有使尹维希夫妇对儿子丧失希望,他们还更强烈地希望他将来能脱离农村,在前途上有所作为。

    小文博一天天地长大,农村的新鲜空气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他的身体长得壮实,模样鲜活可爱。尹维希对此虽然很是高兴,但为了防止他对农村产生感情并被农民所同化,便对他进行了 “根”的教育。她经常向他讲他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而是根在城里的乡下人,都是因为政策……至于什么是城市,她则特意带他到那儿去,指着一条条的街道、成群的建筑、林立的商店、过往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说:“看吧,儿子,这就是城市!你的根就在这儿!”

    这种直观而形象的教育使幼小的文博对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有了对城市的见识,尹维希又进一步对儿子进行启发似的教育。她常常带他到城里去逛公园、游乐园,指着那些人工雕琢的风景、“碰碰车”、玩具木马和玩具狗熊对他说:“看吧,这些都是农村没有的。”此外,她还不时买回一辆童车、一只冰激凌或一具玩具铁环送给儿子说:“象这样的好东西只有城里才有。”

    为了进一步追溯根的所在,她还常带他到他外公外婆家去,并就两位老人对他说:“看吧,这就是你妈妈的爸爸和妈妈,我就是他们生出来的,而你又是我生出来的,你的血管里流有他们的血。看见没有,他们住在城里,且都是城里人。”

    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渐渐对文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博上小学那年,尹维希又对他进行对比性教育。她常象这样问:“城市有街道、楼房、商场、公园、医院、剧院、电影院和汽车,而农村却只有山、水、地、田、简陋的平房、猪牛圈、板车和鸡公车,你说哪儿好?”

    文博当然说是城里好。

    “农村人在田坝里劳动,城市人在屋里工作,农村人种粮,城市人吃粮,农村人穿草鞋,城里人穿皮鞋,农村人挣‘工分’,城里人拿薪水,你想做农村人还是城里人?”

    对于这个关键性的问题,文博的回答没有令尹维希失望,他说:“我想做城里人。”

    然而,使尹维希没想到的是,这种教育所带来的副作用也使得文博在某些方面的逆反心理渐渐形成,为日后的一些事情埋下了祸根。

    文化大革命中,文百千没再犯什么错误,“派性斗争”中他充当“老好人”,“文攻”的时候他不开腔不表态,“武卫”的时候他不动手。这种虚伪老道的处世方法不仅使他避免了再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