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三百年,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期,为了维持满人的统治,历代满清皇帝都不遗余力的钳制汉人文化,大兴文字狱,烧毁各种科技箸作,禁锢火器使用……使中华文明生生倒退数百年,偏偏这样的皇帝几乎个个都落得个勤政的美名,这样的勤政实在是中华文明的不幸,以致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依然落后于西方文明。
北京,摄政王府,多尔衮意气风发的看着济济一堂的满汉大臣,自从去年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终于感觉到压在自己头上的一座大山去掉了,虽然皇位还是被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继承,可是自己贵为摄政王,一切政令都出自摄政王府,那做不做皇帝又有什么区别。
今年更是他顺风顺水的一年,庞大的大明王朝终于倒塌了,尽管屡次取得了对大明作战的胜利,满人对于大明这个庞然大物还是有不少敬畏之心,大明太大了,大到所有满人加起来还不及汉人的百分之一,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他们淹死。
除了蒙古人,历代不知有多少强盛的草原民族想进入中原都没有取得成功,最终胜利的还是汉人,即使是蒙古人,也不是在百余年后被汉人灰溜溜的赶了出来吗。
只是天大的机运就这么摆在满人面前,大明王朝竟然被流寇所灭,死敌关宁军竟然向自己求助,有了这样的机会,若还是抓不住,那多尔衮就枉称睿亲王了,在吴三桂的引领,大清铁骑顺利的踏进了大明京城,更具讽刺的是,大清占据了明朝的京城,原明朝的官吏却没有象往常一样指责大清是禽兽,是蛮夷入侵,反而把大清当成了救星,争先恐后投降,还有比这更美妙之事吗?
“诸位,本王已接到英王阿济格报告,我大清已拿下山西全境之地,李自成缩回陕西,虽然潼关急切不可下,只要红衣大炮运到,流寇也不可能守住潼关,何况陕西大旱并没有得到缓解,关中疲惫,流寇在陕西无法补充到足够粮秣,纵使仍有大军在手也不足为惧,我大清一统天下的契机已经到了。”
“恭喜摄政王,贺喜摄政王。”一干大臣连忙贺喜。
“同喜,同喜。”多尔衮大笑起来,象人群中扫了一眼,问道:“范文程怎么不来?”
一名满脸胡子的将领道:“回摄政王,豫亲王殿下回来了,这范帽子恐怕缩在家中抱着自己的小妾不敢出来吧。”
此言一出,满堂文武大臣差点笑得打跌,众人更是朝豫亲王多铎看去,多铎满脸无辜的摊了摊手,众人的笑声更快。
范文程一向受皇太极看重,皇太极死后,范文程自以为是忠臣,竭力主张帝位必须由皇太极的嫡子继承,惹恼了一心想让多尔衮登上帝位的多铎,在帝位已定,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的情况下,多铎直接从范府抢走了范文程新纳不久的小妾,尽管经过范文程奔走哀求,多铎得到罚银一千两的处罚,小妾也还了回来,范文程头上那顶绿油油的帽子却摘不了,被人取了一个范帽子的外号。
清虏英勇善战,有满清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之语,如今清虏已拥兵十余万,又击败了闯逆。于是在崇祯十七年十月初,多尔衮下达了统一全国的命令,只勇由多铎统领,率孔有德、耿仲明等满汉军十万余人准备由山东南下,直扑南明。
左良玉便号称有八十万,至于有多少虚数,恐怕左良玉自己也不知道,不过三十万是有的。左良玉就在听闻清兵要南下,直接投奔清廷去了。四镇,欺压百姓,碰到清军,刘泽清,刘良佐两人根本没有作任何抵抗就直接投降,高杰死于和部下火并。
朝庭给刘良佐额定的兵力为三万,兵饷也是按此给付,事实上,刘良佐的兵力远不止此数,为了自己的安全,这些军阀都拼命拉人进入军中,刘良佐光马军就有三万,部卒更是高达七万,合起来十余万人,多出来的人军饷自然不足,他们只能靠压榨地方,甚至纵兵劫掠。太平时节时,各个武将都拼命吃空饷,到了乱世,他们又拼命扩充部队,军费来源除了向朝廷索要外,无非是拼命搜刮地方,弘光朝初定时,左良玉和江北四镇都有权直接在地方上征收税收。
满军10万。左良玉30万。刘泽清,刘良佐20万。共计60万清军兵临城下。
这‘南明小朝廷’皇帝福王身边一下子只剩下了黄得功所部和京营六万兵马。而京营六万兵马长年吃空响,实数只有三万可战之兵,拼拼凑凑南明皇帝只有15万勉强可战之兵。
听到这个消息毕胜坐不住了,自从毕胜来到这个时空。已经数月过去。除去基地防守以外带到南方囤积的虫兵就有12万。‘南明小朝廷’也集中15万在城内。清廷集结60万集中在南京城外,只待兵马集合完毕,粮草一备齐就动手。
这应该是一场大决战。
所谓决战就是双方调集所有资源来一场一翻两瞪眼的豪赌‘家肥上添膘,输家彻底出局。
从记忆中那点浅薄的历史知识毕胜得知,这次大决战的最后胜利者是清廷,倒霉的是老百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毕胜来了就是要改历史的,不能让这样事情发生。在剪除了明朝最后一只有战斗力的军队之后,清廷振翅高飞,入主中原。开始了历时三百年奴役汉人的历史。
此时的南明朝廷一团乱,从不上朝的皇帝如今也没心思玩母女同床了。天天上早朝。毕胜已经将葡萄牙人那里购买的火炮消息成交上去。皇帝听闻大喜,喧毕胜面圣。。。。。佛朗机人的火器比大明精良,这皇帝完全相信,毕竟大明许多火器都是仿制佛朗机人,尤其是火炮一项。
最终毕胜将红衣大炮以每门一万两的价格卖给了朝廷,很快就出现在南京城上墙上。并向皇帝举荐阎应元。历史上阎应元能以江阴小城,数万老弱抵挡满清二十多万大军八十余天,想来带兵肯定有一套。
烟尘越来越近,一队大军已经清晰的出现在众人的眼前,奇怪的是这队大军只有少数人身穿明军的正式服装,多数人身上就是农家的普通衣裳,兵器也不齐全,许多人手中的武器杂七杂八,若是只看他们的穿着和兵器,与其说这是一支军队,倒不如说是一支流民。
只是这一切却被他们整齐的步伐所掩盖,看他们风尘仆仆的样子,已经赶了很远的路,队伍却依然齐整,每一步都只能听到一次脚步声,整齐的脚步声重重的撞击所有人的心房,从这一点来看,纵驶大明最精锐的士卒也无法相比。
“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