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在李国楼身前,不停的兜圈子,好像随时会踢出一脚。心里思索着李国楼说的一番话的可能性,越想越对,圆明园是大清国的耻辱,就是一只屎盆子,他把这件事当做亲政后的第一道圣旨,昭告天下人,说是尽孝道。但天下人将会怎么看待他这个皇帝?国家尚在打仗,还未统一,而他却在耗糜国家的财富,修建自家的后花园。
“徐桐、翁同龢欺人太甚!”同治皇帝紧咬钢牙,心里已经冒火,还是他的老师呢,出这种馊主意,其心可诛。
“皇上,万事还是要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就当是游戏,也能乐在其中。”李国楼已经知道,同治皇帝躲过这一劫了,大清皇帝倒都是聪明人,爱新觉罗的种是好种。
“嗯,朕知道了,你跪安吧。”同治皇帝挥手打发李国楼,慢悠悠离开花园,好似沒有发生什么大事,撒一泡尿,听戏累人,出來活动一下筋骨。
同治皇帝走上戏楼,皇后阿鲁特氏问道:“皇上,那个李国楼找你何事啊?”
“哦!伶俐的探花郎,给朕送礼了,是个好奴才。”同治皇帝随手把礼单递给皇后阿鲁特氏,嘴里咀嚼着纸团,他要忍耐到极致,把一切恨意埋在心灵深处。
皇后阿鲁特氏翻看那份礼单,上书罗列了零零碎碎一大堆小玩意,价值不会超过2千两,嘴角不由微微牵动,发出一声冷笑,说道:“不过如此嘛。”说完皇后阿鲁特氏,把礼单扔至放满零食的桌子上,不把李国楼放在心里了。
李国楼行色匆匆的离开紫禁城,赶上了关闭皇宫大门的那一刻,这才放心下來。女人有了权力同样不肯放弃,还是亲生儿子呢。他把慈禧太后给出卖了,沒有人提醒过他,但还是给他看破的老底,这也是破案,蛛丝马迹里发现惊天阴谋。这件事永远不会向外人吐露,是他改变了大清的政坛格局。
李国楼心情愉悦,翘起二郎腿,坐在马车里吹着熟悉的口哨“鸳鸯茶”,优美的旋律让窗外的四名护卫脸上也露出笑意。黄昏时分的西方天际划出一道七色彩虹,照映在京师的楼宇上空,明天阴霾将笼罩大地。
西华门外停放着一溜绿呢轿子,侍卫、随从,悄无声息的站立,坐在官轿里的高官,还在打瞌睡。有些朝臣聚在一起聊天,抱怨着即将下雨的鬼天气。李国楼的到來引來一阵骚动,他把宝珠照相馆的照相师傅罗伯茨·托雷斯给带來了,让照相师傅给他拍照片。如今京师拍照片的人越來越多,连太监也喜欢拍这种生活照。那些恼恨西方文化的大臣是不会让照相机对准他们的,看见照相机避之不及,唯恐沾到邪气。
拍了数组照片,镁粉不断闪亮,李国楼挺满足的,有几名朝臣也凑热闹拍了几张,李国楼也不管其他大臣不满的拂袖,大大方方的指挥英国人罗伯茨跑东跑西,这里拍几张,那里也要拍,故意让那些看不惯的人瞧瞧,他如何英国人指挥的,口里杂七杂八说着英文又说汉语,把那几个老顽固气得够呛。玩耍卖弄一回,这才打发照相师傅罗伯茨离开。
卯时正刻宫门打开,李国楼走在最后,他的品衔在这群人里是最低的,数了数前面有多少人?不会少于四十名大臣。甩响鞭的太监站在汉白玉的石阶上,把一根一丈多长的鞭子,甩得啪啪作响。
群臣依次进入养心殿,同治皇帝以及两宫太后娘娘的到來之后朝会开始,群臣依次把奏折递给太监,收拢至龙椅旁的案几上,大多数朝臣沒有奏折,只是來聆听皇上和两宫太后娘娘的圣训。
大太监刘德印把案几上的那堆折子,抱在怀里,跑到慈竹帘子后面,先把大臣书写的折子先呈给太后娘娘观看。同治皇帝从龙椅上站起身,躬身施礼,毕恭毕敬的说:“请两位额娘训诫。”
金銮殿里,左面大臣前面站着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后面依次按照官职排列军机大臣文祥、礼部尚书灵桂,工部尚书荣禄等一帮满大臣。李国楼算是满人站在末尾,已经靠近大殿门口。右面由李鸿章领衔,身旁依次排列着李鸿藻、翁同龢等汉大臣,礼部侍郎徐桐也排列其中。
静默一会儿,好似两位太后娘娘在翻阅折子,慈竹帘子后面慈禧太后开口道:“恭亲王,既然京师、上海已经开办同文馆了,会洋文的人已经有了,为何要上一道《拟选学童出洋学艺折》,让少不更事的童子到国外去呢?”
恭亲王跨前一步,走出排列整齐的一列纵队,低头说道:“禀皇上、两宫太后娘娘,臣以为西方列强大,不仅是停靠在我们海港口的万巡洋舰,更有舆图、算法、步天、侧海、化学、物理等文化知识,高过本朝数筹。现在我大清虽然设有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又设有江南、金陵、天津三处制造局,还有福建设有船政局,但这些都是步西人后尘,无法学其精华,尚在处创阶段,苦于人才受制于人,每每遇到困难,却无法一探究竟。夷人生性狡黠,经常让我方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他们好从中渔利,还故意让我方空耗白银,也不肯道破真相。想要自强不息,只有从基础学起,探得西学的精髓,真正窥径探幽,非选派幼稚学童公派出国留洋。此中念头,并非臣突发奇想才有,督臣李鸿章、抚臣丁日昌实已探究多年,在遇见留洋回归的才子李国楼之后,更为迫切,深感时不我待,这才呈奏拟选学童出洋学艺折。至于洋人的恶俗,可以摒弃不用,就像探花郎李国楼一样,归国之后依然踏上科考之路,从二千多名举人之中脱颖而出,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嘛。请皇上、两宫太后娘娘明鉴烛照。”
慈禧太后“嗯”了一声,尚未言语,目光扫向群臣最后的李国楼,哪里看得见人影,只有头顶隐约可见。礼部侍郎徐桐已经跨前一步,大声道:“禀皇上、两宫太后娘娘,臣以为恭亲王适才所言,于国情不符,有悖于常理,实数荒谬之极,数典忘宗之举!我大清乃泱泱大国,皇上以及两宫太后娘娘的恩泽遍及四方。传承千年的知识宝库浩瀚如烟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大清学童学习圣人流传下來的文化知识还來不及了,哪里需要学那些蛮夷的奇淫洋技。如今蛮夷逞一时之快窜入我大清境内,形如鬼怪作乱,显其制器淫巧,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即将來临,大地依旧抚育在阳光下。臣还有一比,就像我大清的早朝一样,光明正大之举,治国之道用圣人学术,才能光耀四方。臣恳请皇上、两宫太后娘娘明鉴,万不可被妖言所惑。”
礼部侍郎徐桐五十多岁,身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