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设想。但是别忘了,在仁宗年间王安石提出这些的时候,也只是设想。
王旁两次南下,以及这么多年的经验和邕州的实践,加上父子不断的沟通,让王安石的设想充实和完善起來。又有侯书献等人一同归纳总结为若干具体实施的措施。其中,富国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疫法和方田均税法;强兵包括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军器监法;而科举则包括太学三舍法和贡举法。
是不是看上去很眼熟?沒错,这就是王旁在邕州推行的各项措施,包括赵顼亲自去邕州所看到,这些法令的确给邕州带來不小的变化。一项制度不可能立竿见影,这里当然有王旁在推行新法同时,从抓经济入手产生的效果,这对于王旁來说用现代人的思维去做很简单,但在赵顼的眼里看到了希望,也似乎预期到了变法的成果。
接着,赵顼下令加封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的时候,让赵顼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参知政事是个什么官呢?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具体的说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
这下朝廷炸窝了,王安石辞官多年,忽然被召回京,仅仅是翰林学士的身份就单独见了皇上,接着就成一跃成为副宰相,这让很多人即使羡慕又是愤愤不平,用一句现代人常说的话,就是各种的羡慕嫉妒恨。
这情况,赵顼和王安石都有思想准备,但让他们沒有准备的是,第一个跳出來的竟然是一个他们沒有想到的人,司马光。
在王安石被任命之前,王安石和司马光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又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高谈阔论,就连王安石辞官在临川的时候,两个人都沒有断了书信往來。而司马光又是一直推崇变革的人,尽管司马光给赵顼开出的方子让赵顼修身养性,看上去有些夸夸而谈,但起码有变革之心。
但在王安石被任命的第二天,司马光在还不知道“熙宁变法”具体内容的时候,他也不知道碰了哪根筋,呈上了奏折要求到地方上去上任。
赵顼运气的也正是司马光的奏折,这封看似普通的要求调任的奏折,实际上非常坚定的标明了立场,他反对任用王安石,更反对王安石有带來的新政。赵顼再次打开奏折看了看,还是不明白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做,他将奏折扔到龙书案上。
杨戬从外面推门走进勤政殿:“启禀圣上,镇戎派來的走马承受现在嘉肃门外等候圣上召见!”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