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掌控世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九百三十三章 闹剧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十三年后,陆乐、沈杰、沈宏伟、潘超安有的成了城管,有的成了电信职员,有的成了医生,他们偶尔还在一起踢球,但人生轨迹已经截然不同。他们在各自办公室的电脑前,在手机上,看到了寒冷“代笔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们已经很清楚答案,因为他们是《三重门》这本书写作的见证者。

    寒冷每写完一部分,就把稿纸递给陆乐,陆乐看完又传给周围的同学,有时候寒冷还在宿舍里得意洋洋地念给沈宏伟、沈杰一干人等听。这是一个关于“林雨翔”的故事,里面处处有寒冷和这帮死党们生活的痕迹。小说里提到一个词“尿崩”的英文翻译,陆乐还记得这是当时他们一群少年课下无聊中探讨的话题。

    陆乐有时候也翻看寒冷的“小本子”,里面记满了各种书名、段子、英语和拉丁文,陆乐相信这些内容后来都被用到了《三重门》里。对陆乐来说,《三重门》从来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寒冷也不是横空出世的天才,他只是普通的高中生,所有人在用功准备考试的时候,他永远在勤奋地看闲书和勤奋地写东西,一刻不停。

    后来人们为那个写《三重门》的寒冷感到惊奇,并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每一个年轻人汇聚的校园里都会有类似的“才子”传奇,他们是痴迷文学的少年,写一手同学间四处传阅的好文章,有的“迷途知返”之后“全面发展”考进大学,有的转舵无力被时代的浪cháo淹没。一个偏才少年首先面临的是压力,而非人所艳羡的名望。一本小说除了满足创作的愉悦感。在当时实际上无法兑换成任何东西。

    寒冷的朋友们知道:这个传统意义上无可救药、给家庭带来无穷压力的差生,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证明自己。只是在当时,寒冷的证明方式显得绝望、疯狂、孤注一掷。

    寒冷埋头写到后来,上课时老师们不再点他名,也不干涉他。“有一时间实际上已经放弃劝他了。”潘超安说。

    “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时间进入1999年,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萌芽》杂志的努力有了结果,新概念作文大赛终于办了起来。初赛收到了四千多份稿件,这个参赛数跟现在比十分寒碜。但却已经足以打破当时所有组织者和评委心头的担忧。

    十多年后人们再讨论这届作文比赛时常会忘了。那一届的少男少女们拿出的作品,并不仅仅是寒冷的《求医》和《书店》,还包括陈佳勇的《来自沈庄的报告》、刘嘉俊的《物理班》、宋静茹的《孩子》和一个初二女生丁妍的《东京爱情故事》等,这些作品很长时间里在学生间争相传阅和模仿。而评委对80后释放出来的创作能量表示难以置信,王蒙当时激动地说:“我们可以就此搁笔了。”

    但是在运作上,这届大赛尚处在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新概念作文大赛工作委员会总干事李其纲回忆,整个大赛只在《新民晚报》作了点宣传,外地学生能不能知道这个比赛完全靠运气。虽然杂志社给各个外地的中学寄去海报,但事实上很多海报就一直躺在学校的收发室里了。由于宣传乏力,这个比赛的初赛收到的稿件大部分来自天海。

    当时河南一个高三女学生、后来获得一等奖的王越就是在自习时偷看《华国青年报》。读到了一篇关于赛事的报道才去报了名。从报名,到获奖,再到保送南开,当时简直是一系列意外。“第一届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比赛,谁会把宝押在上面?”王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对已经“无可救药”的寒冷来说,这几乎就是他孤注一掷的押宝。

    但意外是,身处天海的寒冷并没有收到复赛通知。

    1999年,3月28rì上午,大赛的评选在天海青松城大酒店举行。所有工委和评委坐在一个大房间里评阅稿件。在场的作家包括:王蒙、铁凝、方方、叶兆言、叶辛,大学教授包括: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京城大学中文系程郁缀、中文系曹文轩。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等人。

    在确定一二等奖名单后,叶兆言发现寒冷没来考试,他提议是否通知寒冷前来补考。据叶兆言、方方、赵长天、程郁缀等人回忆,在场的所有作家和教授一致表示同意。

    等寒冷赶到考场的时候,他被安排在一个单独的房间补考。那是一个标准间客房,正中间摆两张床,床的对面摆一个电视柜和一张书桌。寒冷就在书桌上应考。

    李其纲受评委们委托负责出题,他把一张纸放进水杯里。随后离开。而另一位编辑林青则奉副主编桂未明之命给寒冷监考。

    寒冷面前的杯子里,一团纸缓缓展开。“我想到的是人xìng,尤其是华国的民族劣根xìng。”他拿起笔写下了第一句。

    现在人们很难说清楚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给了寒冷机会,还是寒冷成就了这项赛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二者轨迹交叉的时候,一个正在低谷,一个默默无闻。而如果没有后来的寒冷,自然也就没有后来人们对他的一切热捧、抨击、崇拜和质疑。但当时他几乎失去了这个机会。

    在那个房间里,少年寒冷纹丝不动地写了一个多小时,既没喝水,也没上厕所。林青将房门关好,坐在房间里盯着寒冷,一个多小时也纹丝不动。林青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整个过程中寒冷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写好了”,然后离开房间,林青就起身将试卷卷好交给了桂未明。

    再后来发生的事情已经广为人知,这篇《杯中窥人》流传甚广,偏科少年寒冷引起媒体关注,随后一年,《三重门》出版,寒冷七门功课挂科,最终不得不退学。

    沈宏伟如今越来越觉得《三重门》的结尾是寒冷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寒冷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2000年《三重门》的出版并没有让“差生”寒冷证明自己,反而让他在学校里面临着更大压力。以前在课堂上互不干涉的老师开始不断出言讥讽:“出了名就不用听课了”,同龄人之间实际上也互不服气,文学社社员的一篇批评文章里写道:“大家都知道寒冷这样发展下去绝对成不了钱锺书,甚至当个zìyóu撰稿人或当个报刊编辑都存在许多困难……”

    当那个差生寒冷走出松江二中的时候,内心动荡,xì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