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鄱湖红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遭 劫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44、遭   劫

    刘大河放的一把大火,并没有让败落的长春客栈最后覆灭。吴城这家鼎盛一时的长春客栈最后是覆灭于战火之中——这场战火,不仅覆灭了长春客栈,也毁灭了整个吴城。

    这场战火的纵火犯,就是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就长驱直入,罪恶的铁蹄开始踏上中华大地。全面侵华战争由此拉开战幕。

    同年8月13日,上海闸北燃起战火;

    同年8月15日,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国民党政府开始溃逃,撤向大西南。整个江南大地从此哀鸿遍野,烽火连天。吴城,这座古老的江南名埠,从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及周边城镇乡村之后,吴城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据有关史料记载,抗战前夕,吴城人口还有四万之众,商业贸易也还没有完全瘫痪。但是,到了南京沦陷之后,保卫大武汉的大会战之前,吴城的许多商号、钱庄、客栈、旅馆才开始纷纷倒闭关门。那些商家和老板们,此时一个个犹如惊弓之鸟,带着金银细软,仓皇出逃。一夜之间,他们就像鄱阳湖退潮一样涌出了吴城,举家迁往偏远的农村,有的甚至流亡异地他乡。这座曾经繁华了几百年的江南大都市,几乎是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1938年6月26日,日军攻陷了长江中下游的军事重镇马当要塞之后,便沿江而上,将战火向鄱阳湖地区蔓延。

    7月2日,在日军第1军司令长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日军波田支队开始猛攻鄱阳湖出口处的湖口要塞。仅两天时间,以千古名山石钟山为依托的湖口要塞就落入敌手。从此,鄱阳湖便成了一片火海,日军矛头直指吴城。

    1939年3月下旬,日军沿鄱阳湖一路烧杀而上,进犯吴城。日军的军舰封锁了吴城通往鄱阳湖的三江交汇口,然后用飞机大炮对吴城进行狂轰滥炸,成片的房屋和建筑物在炮火声中燃烧、坍塌。熊熊的大火接连烧了几天几夜都没有熄灭。多少楼台亭阁,多少的舞榭歌台,都在这罪恶的大火之中化为灰烬,成为一片瓦砾之场。雕梁画栋也罢,秦砖汉瓦也罢,在现代军事文明面前都是那样的不堪一击。古人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千古风流的吴城,却是在这场战争中毁于一旦。日军的铁蹄终于踏进了吴城,走在弹痕累累、满目疮痍的麻石街上。那些还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吴城人,又成了军国主义者东洋刀下的羔羊。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陈尸街巷湖面无人收殓……到抗日战争结束时,这座“差参十万人家”的江南大都市仅剩两千余人。

    吴城,这座千年古城,终于结束她的历史,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事。而作为吴城当年最富有的商号之一的长春客栈,也在这场战争中成为昨天的故事,它最后的主人三师母终于走向了她的灭顶之为——

    当吴城风雨飘摇,人心惶惶的前夕,三师母便开始了退隐的准备。她把仅存的几家店铺、商号和客栈都变卖了,然后带着女儿刘素娇和几个家人,乘座两条大船去刘家渡老家过日子。她打算在刘家河的那座偏僻的小村庄里,度过她一生当中最后的岁月。

    三师母和刘素娇在吴城过了最后一个端午节,便动身去刘家渡。

    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五月天气。两条大船缓缓地离开吴城码头,顺流而下,向昌江口驶去。初夏的小暑南风鼓动着两张高悬的白帆,推动着两艘帆船驶向宽阔的湖面。铁佛寺的塔尖缓缓地隐去,湖边的望夫台缓缓隐去;古老的城墙渐渐远了,苍翠的吴山也渐渐远了……在三师母的眼中,这一切都渐渐地变成了一道平常的风景,最后都无声的消失了。这一切就像四美楼的那一盏盏大红灯笼,就像长春客栈大门前那副镏金对联,就像昨天的荣华、昨天的忧伤、昨天的岁月一样,都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一种世人喋喋不休的话题……

    此时,三师母陪着女儿刘素娇静静地坐在船舱中,深情而又不经意地凝视着匆匆地向船后艄退去的这一切。她的内心似乎是那样的平静,平静得不见一缕波纹。一切都消失了,一切都结束了,难得这样的清静,这样的悠闲。现在总该歇一歇了。三师母现在想得多的,就是“刘家渡”三个字。

    刘家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去处呢?她对此太陌生了。她只是从她死去的丈夫三先生的口中,对刘家渡略知一二。知道那里有一条刘家河,有一幢老屋,还有老叔公一家人。平日同三先生那种不经意的交谈的地方,在今天看来,倒成了自己人生最后的归宿。三师母一直在想,那里也许很安静,可以容得下自己一颗疲惫的心。

    小姐刘素娇此时也从小鸟依人一般,依偎在母亲三师母的身旁。透过这方小小的船舱窗口,刘素娇就像一头刚刚走出丛林的小鹿一样,怯生生地打量着这眼前的江南景色。鄱阳湖一望无垠,水天相连,在初夏的阳光下波光鳞鳞。宽阔的湖面上白帆点点,一条条的帆船在风中远行。头上是蓝色的天,有白云在飘,有水鸟在飞。岸边绿草似茵,苇荡葳蕤,野花点缀其间。远处绿柳深处,掩映着农家院落,有缭绕的炊烟和相闻的鸡犬之声。看到这眼前的一切,刘素娇不禁想起了自己读过的那些古人优美的诗句和锦绣文章。她当然不知道父亲的老家刘家渡在什么地方。但是,她却知道,刘家渡一定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王维诗中的辋川乡居。一定是这样的美,这样的充满诗意画意,不是么,你听——

    可怜幽草涧底生,上有黄鹦深树鸣,

    春潮带雨唤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她想,刘家渡也一定会有一条无人自横的渡船。不然的话,为什么要叫做刘家渡呢?

    刘素娇真的没有想到,这样的日子竟然是兵荒马乱的年头。她还记得从吴城动身的前夕,黄师爷那种种的忧虑。当时黄师爷就说,要不是南京方面的风声太紧,他实在不放心他们母女二人就这么离开吴城,匆匆远行。他当时就对母亲说,应该打发个人到红船局去把哥哥刘大海叫来,一同回刘家渡去。

    当时,母亲也有这个意思,果然打发了两个家人赶往红船局。后来,外面的风声也的确是一阵紧似一阵。街上人都在说,日本鬼子攻进南京城后,杀人放火强奸女人抢东西,直是无恶不作,不知残害了多少人。南京的男人遭殃,女人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