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鄱湖红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水面天心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1、水面天心

    九百里鄱阳湖烟波浩淼,一碧万倾,看上去是那样的气象万千,充满着画意诗情,然而也自有它的险恶之处。

    “水面天心”就是鄱阳湖上险恶的去处之一。

    “水面天心”是鄱阳湖上老爷庙前的一片水域,位于今天都昌和星子两县交界处的湖面上。这片水域为何有一个这么稀奇古怪的名字呢?要知道,“水面天心”这四个字还不是平民百姓的信口雌黄,也不是某位前朝圣人之言,而是一代帝王的君口钦定御赐啊!

    这位帝王是谁?他就是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

    朱元璋真不愧是开国之君,虽是一位凤阳农夫出身,却总能闹出一些为人不解的玩艺来。哪怕是翻破三“坟”五“典”,把“水面天心”这四个汉字组合在一起的,朱元璋恐怕是第一人;而能理解这四个字的微言大义的,恐怕也就只有他朱元璋自己。

    今天,这四个字还端端正正地镌刻在老爷庙前的一方悬崖峭壁上,被涂上了红色,还用花岗石块把它圈了起来,并在花岗石上刻上了“明太祖题”四个字,算是把它当作文物保护起来了。

    老爷庙位于今天都县的多宝乡,也即是旧时左蠡乡的地界。

    左蠡,现在已经被写为“左里”,因为这个“蠡”字能读能写的人的确不多。称其为左蠡,是它位于“彭蠡之左”的意思。彭蠡者,鄱阳湖之古称也。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云,“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为证。

    那么这四个字为什么要镌刻在这里呢?

    因为老爷庙前的这片水域,就是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天下,“大战鄱阳湖十八年”的古战场之一。

    前文潘遇求在筷子巷同三先生摆古时,已经把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湖十八年”的故事说了个一二,这里要说的是陈夫人跳下吴城望夫台之后的故事。

    陈夫人跳下望夫台玉殒香销之后,陈友谅的确是一蹶不振,兵败如山倒。但是他并没有由此而彻底放弃,而是同朱元璋又在这片水域上摆开了新的战场。

    有史料记载,公元1361年(即明“至正”二十一年)7月,朱元璋在位于今天江西余干县的康山大败陈友谅之后,“越两日友谅复战,亦大败,于是陈友谅敛舟自守,不敢再战。又一日元璋乃移军左蠡(江西都昌县左蠡乡),友谅亦退保渚矶(星子县南七里)……”(引文见《中国历代战争史话》台湾三军大学编著、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出版)

    左蠡与渚矶之间的那片水域就是后来的“水面天心”。两位冤家对头又来这里寻找新的战机进行决战。然而,就是在这次大决战中,朱元璋却差点儿全军覆没。

    当时,朱元璋身边虽然文有刘伯温,武有徐达、常遇春;但是,包括朱元璋本人在内,三军上下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这片水域就是鄱阳湖上的龙王殿,是鄱阳湖上最险恶的去处之一。以致后来在与陈友谅交战时,朱元璋也就险些在此丢了孤家性命。直到今天,这片水域还被一些很有份量的报纸称之为“东方的百慕大”或“鄱阳湖魔三角”。

    这片水域之所以被视为鄱阳湖上的龙王殿,或者是被称作“鄱阳湖魔三角”,倒并不是在这湖水之中,真的藏有什么兴风作浪的孽龙,或者是什么妖魔鬼怪。说到底,还是和吴城当年的兴起一样,也完全是一种特定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

    因为在左蠡东北方向不到一百里处,就是“跃上葱笼四百旋”的庐山。庐山最高处虽然不过海拔1474米,但在空旷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上却是一柱擎天,截断云雨,对这方水域形成一种封闭之势。左蠡的西南方向便是无遮无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江北平原”。只要有西北风从江北平原刮过来,灌进了左蠡的这片湖面,就再也出不去了,而是与庐山五老峰上下来的那股阴风撞击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对流风势。

    两股劲风扭结在一起后,便在这湖宽水阔的天宇间你死我活地撕拼,最后就形成了一股很有破坏力的旋风,也就是常说的“龙卷风”。在岸上,这种旋风能摧枯拉朽,拔房倒树;在湖面上,则可以把这一方水域的千顷波涛,立刻旋转成一个能翻船死人的大漩涡,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磁场。由于惯性和定势的作用,这种磁场犹如现代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一样,没有任何东西能抗拒它的吸引力。到最后,也就没有任何东西不能被它吸进去,被它吞噬。

    更可怕的是,在左蠡和渚矶一带的湖底下,到处都是冰川期造山运动时形成的断裂层。庐山在那一边巍然崛起,鄱阳湖则在这一边极不甘心地下陷、沉沦。于是,水底下便是一片刀丛剑棘,大大小小的嶙峋怪石利如狼牙犬齿,半隐半露地蛰伏在这万顷碧波之中,时刻等待着失控的船只送上门来,自投罗网。就这样,自古以来,被“吸”进去的民船、商船,兵船便不计其数,事后打捞也不见踪迹。在近代百十年间,甚至连日本人的摩托艇,美国人的飞机都没有逃出它的魔掌,竟让这个千年之魔有幸开过几次洋荤。

    所以,鄱阳湖上的渔家船夫、商旅之人,说到这个地方都会谈虎色变,视之为畏途。说它是鄱阳湖上的龙王殿,并不是危言耸听。那些行船走水之人,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没有高超的功夫,都不敢涉足于此。

    尤其是每年的秋冬季节,正是这种“黑洞”形成的旺季。因为这时正是西北风刮向江南的日子。而当年的朱元璋,就是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地方、这样的一个季节来和陈友谅较量,实在是犯了天时、地利之大忌。

    朱元璋移师左蠡,得知陈友谅屯兵渚矶的消息之后,便立即召集军师刘伯温、元帅徐达和先锋常遇春及众将领,商议再破陈军之计。

    此时陈友谅尽管是败军之将,但手下尚有数倍于朱元璋兵力的五十万大军,也正想趁此机会,与朱元璋再一试高低。于是,朱元璋的破敌之计还未商定,陈友谅就已派人下战书来。

    一艘八支浆的快船,载着陈友谅的信使在湖面上破浪而来。这艘快船还未到朱元璋的大营前,船上的信使就高声叫道:

    “我家大爷下战书来了,明日午时三刻与你们决一死战,尔等敢应战乎……”

    说话间,这艘快船已到朱元璋大营前。不过,还未等到他们落帆收桨,朱元璋帐下的先锋官常遇春就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