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非主流清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本章有点不讨喜第(1/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咝——”小太监眯眼呲牙,虽然不是自己下冷水,大概也知道在这时节入冷水里是个什么滋味。他们也会用冷水洗脸提醒,可这样泡实在是太BH了,他们都替皇帝觉得冷。     憋着一口气,看着胤礽一节一节地沉进浴桶里,小太监也觉得自己的身体跟着一截一截地冷了上来。打个哆嗦,抖一抖,重新感受到室内的热气,重又缓缓地吐出气来。     上了年纪的太监大概知道是个什么事儿,只有比小太监更觉得冷的。这皇帝的心也太狠了。今天当值的是梁九功,一句话也不敢说,只管装作不懂,反正……咱家是太监。     心里一个劲儿地念叨:万岁爷您就早点儿出来吧出来吧出来吧,您要冻着了我要跟着完蛋的。在这件事情上面,他一点鬼主意也不敢出——这是皇帝自己不想犯规,你多嘴正好他拿你出气,打死你他都不会觉得你“忠心为主”。     胤礽沉在冷水里,闭上了眼睛,呼吸有些不稳。     父母亲人死了,伤心总是难免的,要是亲爹前脚死了,当儿子的后脚滚床单去了,那简直比去敲锣打鼓放鞭炮还要恶劣。守孝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挺不人道的。伤心有时尽,两年多的时间对于一个正在青壮年的男人来说,考验的不止是人品。     胤礽与康熙的感情很是深厚,他宁愿去守这二十七个月。他用自己血淋淋的教训向大家证明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用第二性来抗拒第一性,必须要使用实体化的工具。     比如冷水。     这让胤礽很是觉得羞耻。他不是一个不会玩儿的主儿,玩起来节操也是碎了一地(再次证明索额图同志识人水平简直就是个悲剧)。他只是不幸遇到了一个小聪明全放到他身上的老婆,才被掰而又掰地算是“正直”了。     然而所有碎掉的节操在他爹面前,又都拼了起来。不管父子之间心中有多少不安,亲情还是压倒性的胜利。现在孝期未满身体上又有了反应,不能不让胤礽老羞成怒。     他对自己很不满!     这是一个比较自我中心的家伙,表现得再和气,骨子里的一些东西还是不会变的。“想做的事情居然没能够做到,而且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做到”,这样一个理由让他接受无能。     春寒料峭泡冷水滋味非常地不好,胤礽压抑着哆嗦,泡了许久,久到梁九功要打开后门绕过交泰殿直奔坤宁宫,他才慢吞吞地爬了出来。从冷水里出来,被屋子里的热气一蒸,身上的肌肉压抑不住地抖动,连打了几个喷嚏。     梁九功张开一幅大大的浴巾把胤礽给裹在里面,还要表示出自己的不理解:“万岁爷,您要觉得热了,奴才们把窗子打开也就是了,这又是何苦?”     胤礽摆摆手,说话格外简短:“更衣。”再多说俩字儿,他一定说不成句,太冷了。     你更个什么衣啊?都没穿……     换上暖和的衣服,胤礽往炕上一歪,手脚渐渐恢复了知觉。待又麻又肿的劲儿过去,站起来活动了一下手脚,胤礽果断地道:“传雍王、马齐、李光地、穆和伦、施世纶。”     大家常说,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把精力集中到了一个方面,就难免要忽略其他方面。同理可证,如果你的精力不能往其他的地方去发泄,那就只好死盯着一点来出力了。     作为一个皇帝,大家都希望他把精力放到为国为民上头来,这一点很好理解。同样的,作为一个人,皇帝也有自己的爱好的,咳咳,哪怕没有什么更多的爱好,私生活还是要有一点的。     杯具的皇帝正在守孝,这个那个相互作用之下,胤礽现在能做的就只有一件——折腾朝政、折腾大臣,做一个勤于折腾的好皇帝。     —————————————————————————————————————————     乾清宫东配殿里君臣几人个个是一张便秘脸。本来吧,过年了,走亲访友、喝酒看戏,小日子过得挺舒服的。再严肃的人,到了这个时候也要松快松快的。雍王这样亲爹死了不到三年的,戏酒要回避,也不妨碍他感受一下新年新气象。     猛地被拉到乾清宫里来,到了门口看到几个一同来开会的人,就能知道要说什么了。     刚过了上元节,还没出正月呢,这就又被拉过来讨论一些大煞风景的话题。什么国家快没钱了啊,什么藩库亏空比国库还严重啦,什么眼看着税要收不上来啦。MD!早些年怎么就没发现有这么多事儿呢?     进了东配殿,便秘脸就不能叫便秘脸了,得叫忧国忧民。今天屋子里又多了俩人:弘晰、弘旦。得,这小会开的,档次还不低。互相见过了礼,胤礽给他们赐座。     皇帝就一门心思考虑税制改革的事儿,眼下关于国家体制问题的,就这件事情最大了,这关系到大家(目前的统治集团)能不能维持稳定统治,实在是重中之重。     眼下国家多病,正是该君臣齐心收拾收拾残局,大家好多拿两年红利。被叫来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充满了被重视的感,却也很是郁闷。国之弊病大家不是不知道,不过康熙后期是以平抑为主,颇有点“扬汤止沸”的感觉。现在要让大家来“釜底抽薪”了,又觉得工程过于浩大。     在这里,要对眼下的统治核心提出郑重的鄙视——他们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接触过相关的重大决策。在这件事情上人人都是菜鸟,最要命的是还没有职业经理人制度、没有经济政策专家,想要改革,谈何容易?!     这不是虚话,哪怕是数次监国的胤礽,也没有参与过类似的政策制定。或者说,这个国家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这样的变革了。     扳倒了指头数,在关外的时候,还是有过重大策略的变革的,比如与蒙古结盟,通过又拉又打使得蒙古不再拖后腿啦;再比如从只重满人、拿汉人不当干粮,到创立汉军旗,这样的政策使得后金集团迅猛扩张。     入关之后也有过变革,从一路屠杀变得开科举、访遗贤,这使得清廷渐渐立稳了脚跟。可以说,顺治之后,国策基本没有大变动。康熙朝最大的动荡也就是打了几场仗,虽然是在本国土地上的战争,但是可划入“外患”。     至如内忧,顶多就是有灾害了,去赈赈,黄河泛滥了,修修堤坝,朱三太子闹腾了,抓起来砍掉。都是挺重大的烦心事,却只是“暂时”,眼下讨论的这一件事情其影响是要波及后代的。     干的时候一头兴地扎进去,时间过去半年了,才发现问题一箩筐,件

    -->>(第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