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包衣,王嫔与曹家还有些七弯八绕的关系,媳妇出身低些倒是容易管教。
然而王嫔自己出身不高,儿子年纪又小,这两年,康熙比较喜欢高氏。王嫔心里的天平左右摇摆,最后还是盼望着十五阿哥有一门妻族强一点的婚姻。
皇太后是不着急的,康熙已经给她交了底了,十五福晋的人选还是不会变、曹佳氏是指给平王的。皇太后得了信儿,就把太子妃叫来八卦:“曹家的女儿究竟怎么样啊?你不是见过的么?”
经她提醒,宫妃们也想起了这一茬,纷纷询问。
淑嘉自然不能说曹佳氏不好,实际上,这小姑娘在她的印象里实在是不坏。就拣了好的来说。
皇太后一笑:“你说好,必是不坏的,把她给平王我也能放心了。”
原来如此!
宫妃们心中有数,将来大挑要怎么对待曹佳氏,也在心里留了个底。孰不知,康熙就没打算让曹佳氏参加大挑。大挑的秀女牌子上都是怎么写的?某旗某佐领下某人之女。曹寅还在包衣呢,算哪拨的?
圣旨跑得很快,曹家的动作也不慢。接旨之后赶在圣驾巡幸塞外之前把闺女打包送到了京里,曹家在京也有宅子,曹佳氏就住在那里。曹家在京中亦有族亲,也在内务府里领有差使,遇上这种事情只有推没有拽的,帮着递了个话。
第二天,曹佳氏就被速递到了宁寿宫里供大家围观、考察。
曹佳氏又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这曹家的小姑娘模样儿非常俊俏:一身粉色旗装,踩着花盆底儿,整整齐齐的小两把头,别着两三根玉簪子,玉质极佳,耳上挂着同样质地的玉坠子。她肤色晶白,耳垂几近透明,与玉坠子将要融为一体的感觉。一张瓜子脸,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琼鼻樱口,实在是个美人胚子。
人长得美,却又不轻佻,唇边挂着得体的微笑,目光也很稳。
进门先给皇太后磕头请安。
皇太后一见就喜欢上了,招手道:“起来起来,过来说话,给她个座儿。”
曹佳氏又谢了座儿,才缓步上前,到了皇太后跟前一只绣墩上坐下了,双腿并拢,两手交叠放于膝上。抬眼一看,上头坐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一身老色旗袍,上头金钱绣出了各种吉祥图案。老太太的头发已经稀疏了,使勒子勒着额头,再加上钿子。刚刚招呼她的手上戴着长长的指甲套,腕上露出了数珠。
皇太后是好佛的,曹佳氏心里有数了,扫过一眼又垂下了目光。听皇太后问:“你就是曹寅的闺女?今年多大了?几月生的?”
曹佳氏稍一抬头,笑答:“奴才今年十三了……”顺势又扫了一下皇太后身边坐着的一个年轻妇人,观其年岁尚轻,然而衣饰之精仅次于皇太后而已,这是太子妃。
曹家领的就是织造,曹佳氏耳濡目染,自然学会了一些衣饰上的分辨方法。别看太子妃这一身衣服上面文绣不多,可那料子,曹佳氏却是听父亲说过的,按品级,贵妃佟佳氏都未必穿得起来。
众妃面上挂着微笑,冷眼旁观。
曹佳氏从进门来就目不斜视,走路也是稳稳当当的,身子一点摇晃都没有,看得出是经过调-教的。一开始略有一点紧张,谢了座,回答了几个问题之后就放得开了,应对也很得宜。年龄、属相、家庭、一路行程……具是委委道来,语速不急不徐,也不磕绊。
比起太子妃的四妹妹,居然也不差什么,要说起相貌来,还要再好上那么两分。不论出身,确也当得郡王福晋了,这出身,皇帝也给她搞定了。
淑嘉也有些诧异,上回见面的时候她就觉得这小姑娘不错,却没想到出落得这样好。这位未来平王福晋这通体的气派,提起“包衣”二字,简直就是对她的侮辱了。看到这个漂亮得体的小姑娘,她又觉得……曹家挺找死的。
————————————————————————————————
“你怎么这么说呢?”胤礽对曹寅的感观还是不错的,虽是受康熙待见却依然恪守本份的一个人,怎么能说是‘找死’?“你看他闺女,说她父亲做什么?你不是也说,这姑娘很好么?”
“坏就坏在这个‘很好’上了。”淑嘉加重了这个‘很好’的语气。
“好事还能成坏事了?”
“这姑娘小小年纪,能培养出这般气度,”我说句良心话,“不但比淑惠不差,比不少皇子福晋都强。性情是天生的,举止气度却是后来养出来的。”
“你说得我越发听不懂了。”胤礽扔下手中的书,作倾听状,他老婆一般不无的放矢,或者说干脆就没有胡说八道的时候。
气度这种东西,只要有了钱,就不是什么大问题,至少淑嘉是这么想的。气度,也是靠钱堆出来的,有了那个条件,自然就有了底气。
淑嘉本人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一个穿过来的悲剧草根,混到一个那样的家族里,这么多年贵族生活熏陶下来,也是一副准国母的范儿。
哪怕穿越之前,号称平等的社会,你拿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与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一放到眼前,十有八、九你就能分辨出他们哪个是哪里来的。环境不同,养出来的人气质也不一样,不是捧哪一个贬哪一个,事实就在眼前。更别说是在这个不平等的封建时代了,没那个环境、没那个经历,怎么可能有那个气度?
这曹家,怎么说呢……
淑嘉想了一下慢慢解道:“我娘家,养出太子妃和十五福晋,原是不敢想有这样的好运气的,却也不是不能理解——家里的家底子也不一般。放眼放去,这份家世也挺拿得出手的了,除了五大世家,也算是顶尖的门户了。这话不算自夸罢?”
胤礽笑着一点头:“一点也不错。是你的运气也是我的运气。”
“可那是几代人几十年刀头舔血换来的,曾祖从龙入关、祖父随军平定三藩,说句到家的话,占了不少好处。” 几代兵痞抢劫堆积出来的财富。
这个是常识,胤礽也不是不知道,又一点头:“这与曹家何干?”
“曹家,起家就是包衣,还是……被俘虏来的做包衣。就算原本再好,还能剩下多少家底子?是,自曹玺开始,也出过官儿,比起领兵之将又如何?”
“天差地远,”这话不是恭维妻子,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